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就此,7月4日,国新办举行了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对当前非洲猪瘟疫情态势、疫苗研发进展等热点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严防未处理的餐厨废弃物流入养殖环节
国办日前印发《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洲猪瘟防控工作。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持续强化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生猪产业链监管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意见》对全面加强生猪产业链各环节监管提出要求。一是加强养猪场(户)防疫监管。深入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养猪场(户)生物安全防范水平,落实关键防控措施。二是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推动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禁止直接使用餐厨废弃物喂猪,完善罚则。各地要对餐厨废弃物实行统一收集、密闭运输、集中处理、闭环监管,严防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废弃物流入养殖环节。对餐厨废弃物实行统一收集、密闭运输、集中处理、闭环监管,细化完善全链条管理责任。三是规范生猪产地检疫管理。合理布局产地检疫报检点,落实货主产地检疫申报主体责任。四是加强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管理。强化运输车辆管理,建立指定通道运输制度,加强运输过程监管。五是加强生猪屠宰监管。在生猪屠宰厂(场)足额配备官方兽医,探索建立签约兽医或协检员制度;督促指导生猪屠宰厂(场)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大资格审核清理力度。六是加强生猪产品加工经营环节监管。强化加工经营环节监督检查,加大对流通环节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七是加强区域化和进出境管理。加快实施分区防控,降低疫情跨区域传播风险,鼓励创建非洲猪瘟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强化进出境查验检疫和打击走私。
猪瘟疫情发生势头明显减缓
于康震介绍,截至2019年7月3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万余头。
今年以来,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44起,除4月份外,其他5个月新发生疫情数均保持在个位数。目前,全国25个省区的疫区已经全部解除封锁。总体看,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势头明显减缓,正常的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正在逐步恢复。
于康震还表示,在疫情报告或者是在疫情瞒报的问题上,坚决做到零容忍。“疫情瞒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法依规,严惩不贷,这个态度非常明确。”他说。
于康震同时表示,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但兽医工作基础、防疫能力、保障措施等与防控要求还不适应。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对全面加强生猪生产各环节非洲猪瘟防控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涵盖了非洲猪瘟疫情传入、发生、传播的各个风险环节,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监管要求。
疫苗研发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于康震介绍,非洲猪瘟发生以后,农业农村部积极推动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工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开展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总体看,我国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上也没有任何一种非洲猪瘟的疫苗被批准上市。
于康震表示,疫苗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对疫苗的生物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尽管我们有了好的起步,但成功研发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非洲猪瘟疫苗任重道远。
从目前的进展看,一是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疫苗研发模式,加强产学研对接,有关科研单位与国内大型兽用疫苗生产企业签订了研发协议。二是明确了疫苗研发的主要技术路线。三是疫苗的实验室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研究机构已经初步完成了自主构建的基因缺失疫苗候选毒株实验室阶段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于康震强调,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一些技术瓶颈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研制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非洲猪瘟疫苗还要走很长的路。
加强基层动物防疫能力建设
于康震说,这次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暴露了动物防疫队伍特别是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方面的短板,一些地方动物防疫机构队伍弱化,突出表现在机构体系不完善、基层工作队伍不健全、经费保障不足、基础设施老化陈旧,基层防疫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情况比较普遍。
“打赢非洲猪瘟防控攻坚战、持久战,关键要扎稳底盘、打牢根基。底盘就是动物防疫措施的及时到位,根基就是兽医机构队伍的良性发展。”他说,“非洲猪瘟防控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往往是动物防疫体系缺人、缺钱、缺物严重的地方。”
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对此做出全面部署,强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基层机构队伍,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保障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和专项业务经费,切实落实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人员和官方兽医有关津贴,补齐动物防疫设施设备短板。
(文/本报记者 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