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80多年前,这首朗朗上口的歌谣唱遍黄安(现湖北省红安县)。伴随着革命号子《黄安谣》的传唱,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的第一枪,并走出了两支长征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
时值盛夏,记者来到了位于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红安。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之一,革命的火种从这里点燃,燃遍了巍巍大别山。 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讲解员程星告诉记者:“从1923年建立党组织,到1949年全国解放,先后有14万红安儿女投身革命。其中有名有姓、登记在册的烈士达22552人。”“小郎哥当红军上前线,莫忘翻身日子甜,消灭敌人要勇敢,才能保卫新政权。”这首曲调优美的《送郎当红军》再现了当年红安百姓争当红军的场景。
小小七里坪,家家有烈士,村村有将军,处处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红军长征途中,最先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就是在这里重建的。
1932年10月,为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在红四方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将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部队集中起来,重建红二十五军。在檀树岗,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排好队,呼口号,欢迎我红军,欢迎战士们。快送糍粑,快送草鞋,拥护我红军。”传唱至今的民谣述说着当年百姓夹道欢迎红军的热闹场面。
倒水河畔,七里坪上,许葛楼村,闵氏祠堂,红二十五军司令部就设立在此。被誉为红二十五军“军魂”的杰出指挥员吴焕先曾住在这里指挥作战。青砖、条石、黑瓦、兽头记录了这位年轻政委赤胆忠心的革命情怀。
1934年11月,吴焕先率领红二十五军,怀着见到党中央、见到毛主席的强烈愿望,孤军北上,开始长征。当地群众含泪送别这支始终坚持战斗在根据地的部队。“九送红军上高山,一阵北风一阵寒,问一声啊红军哥,几时人马再回还?”
漫漫长征路,由于部队没有电台,与中央失去联系,吴焕先曾多次说:“消灭敌人一个团也不如缴获一部电台,有了电台就可以听到中央的指示了。”途中,吴焕先从敌人的报纸上得知中央红军的目的地是陕北。为了策应中央红军,牵制敌人力量,他带领战士们主动出击,截断西兰公路达18天之久,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兵力,以视死如归的精神为中央红军换取了宝贵的时间。为此,红二十五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吴焕先身中7弹,壮烈牺牲。20多天后,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成为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队伍。
红安县档案馆馆长辛向阳说:“在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冲破重重围追堵截,途中还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当他们得知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后,积极响应,为中央红军胜利结束长征当了向导,起到了开路先锋作用。”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起来。”在七里坪镇长胜街,76岁的红军后代邓胜先老人为记者们唱起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据辛向阳介绍,《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准确出处已难以考证,但红安人都相信,这首民谣就是从这里传唱开来的。
如今的长胜街,依然保存着红四方面军指挥部、苏维埃中西药局、合作饭堂、革命法庭等旧址。那参差错落的马头山墙,鳞次栉比的店铺宅居,意境幽古的石板街面,已成为七里坪镇一段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