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穿着白大褂 今天甘当志愿者
她们每年固定献血两次 坚持13年
12月9日早晨七点多,武汉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已经热闹起来,平日穿着白大褂为献血者服务的医护工作者,今天变身志愿献血者,早早地在献血体检室前排起了长队。
这是武汉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医护人员自发组织的一场集体献血。“前几天,29位空军预警学院的学员们来集体献血,我们特别感动,于是促发了我们这次的集体献血。”闫蕾医生说起了这次集体献血的来龙去脉。
一场被兵哥哥斗法感动的“爱心接力”
12月7日,空军预警学院张宝根老师带着29位学员来到武汉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报到,这是张宝根第二次领队来集体献血。“早上七点半小伙子们就来了,个个都很帅气,献血全程整齐有序又安静。”医护人员纷纷为学员们的军人素质竖起大拇指。
“要不我们也组织一次集体献血吧!”成分献血科主任陈涵薇提议来一场“爱心接力”。每年11月、12月,都是血小板较为紧缺的季节。陈涵薇向记者透露,按国家规定,成分献血一年捐献不能超过24次或40个治疗剂量。很多固定献血者都是14天的间隔周期一满就来成分献血,年末有近一个月的“真空期”。还有的志愿者每次来都献2个治疗剂量,“真空期”更是长达2个月。
“临时决定的集体献血,在我们科室还是头一次。5位工作人员由于成分献血间隔期没有到感到非常遗憾,有5位原本应该在家休息的同事专程赶到科里来帮忙。”已经成分献血26次的陈涵薇说,在成分献血科,很多护士都是固定献血者。
献血64次的护士第一个举手
陈涵薇“爱心接力”的提议,半小时内就有13位医护工作人员积极响应。成分献血科献血最多的护师谢晋,第一个举手报了名。
“今天是我第65次献血。”谢晋告诉记者,她被空军预警学院的学员们感动,尽管12月9日是自己的休息日,但她还是早早地赶到成分献血科,跟同事们一起挽臂献血。
谢晋自从1994年来到武汉血液中心工作,就成为了一名固定献血者,只要是库存有欠缺,她都会找自己休息时候或是上下班前“亲自上阵”。自己坐上献血椅,感受针扎入血管的感觉,谢晋慢慢练成了“一针准”。
“每一次自己献血,让我更加敬佩献血者”
成分献血科护士江熙是一名90后,2017年7月份加入成分献血科工作的她,已经献血15次。这次集体献血,她迫不及待报了名。
“看到许多前辈老师在休息的时候专门赶来献血,我非常感动。”刚到献血科第三天,她就被科室的爱心氛围深深感染,主动挽臂献血。她还记得第一次献血拿到献血证后,开心地把献血证拿给父母“炫耀”,妈妈骄傲地说道:“看看,我培养的女儿多优秀!”
“每一次自己献血,让我更加敬佩献血者。”感受到坐在采血椅上一两个小时不能动弹的辛苦,江熙觉得自己更加理解献血者的不容易。
江熙和朋友同学们一起聚会,常常会向大家科普成分献血的相关知识,很快她的朋友同学们也主动走进血液中心,成了献血者。“她们时不时主动问我血小板是否紧缺,是否需要献血……”在江熙的带动下,她的朋友同学中已经有六七位献血者。
据了解,武汉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一年有两次固定的集体献血,一次是在六一前夕为白血病患儿集体捐赠血小板,一次是在每年大年三十前,为春节假期紧急用血准备。从2006年开始,这个习惯她们坚持了13年。
记者刘璇 通讯员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