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资深药物研究专家:“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只是初步的筛选研究
中新网上海2月1日电 (郑莹莹)一夜之间,双黄连口服液,这一日常治疗感冒的药物,被推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神坛”。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王明伟1日接受中新网记者电话采访时强调:这只是新药研究的第一步,非常初步的阶段。即便双黄连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因为有毒性作用,也要按医嘱服用。
据中国科学院1月31日晚发布,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经过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当晚消息一出,中国各大药房线上线下的双黄连口服液被抢购一空。但质疑声也迅速跟上:目前尚无有力的临床试验数据证明其对新型冠状肺炎的疗效。
1月31日晚,网上药店的双黄连口服液销售一空。 网络截图 摄
科研本身没错,但这只是药物研究的起始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由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同投资建设,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新药筛选中心。在回应中新网记者的疑惑时,王明伟说,这件事实际上是中国科学家响应国家号召,在寻找各种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药物,而老药新用是一条比较便捷的途径,这样的实践是应该鼓励的。
“体外研究发现它(双黄连口服液)对新冠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因为这个药已经上市,科研人员便与医院联系,计划在轻症病人中开展试验,在没有有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这实际上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但他强调,这只是非常早期的研究,抗病毒药物开发的起步即体外药效评价,“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很难,耗时漫长,后面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一个候选新药(或老药新用)能否用来治疗特定的疾病还需要经历动物体内药效研究、安全性评估和I至III期临床试验等步骤。”
比如:证明有抑制作用后,动物模型怎么做?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很难向前推进。
有了动物模型也不一定能够准确代表人体的情况。
还要有药物毒副作用的评价。比如双黄连口服液,本身具有生殖毒性作用,所以在临床使用的时候,6岁以下儿童和孕妇是禁用的。
双黄连口服液不可随便服用要谨遵医嘱
中新网记者31日晚向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求证时,相关人员表示,目前是初步发现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但是对病人如何有效,还要做大量试验。
王明伟解释,首先要搞清楚所谓“抑制”作用的含义,即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来延缓其繁殖生长,有利于感染个体依赖自身的免疫力来抵抗病毒,但“抑制”并不等于“杀灭”病毒。
双黄连口服液据报道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但能否用于治疗?
王明伟在回应这一疑问时表示,“即便可行,如果说拿来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这些病人本身的状态已经很不好,你如何使用,用什么剂量,日服几次,这些都需要临床验证。”
“这是批准上市的中药,临床应用是合法的,而且是非处方药,可以从药店买到。昨晚那种方式宣传后,公众便开始抢购,他们不懂,不会照医嘱服用。从我这个研究新药出身的人来讲,需要告诉大家这个是药,不是保健品,如果长期、过量使用(特别是妇女儿童)出现毒副反应就麻烦了。”他说。
王明伟强调,作为药,就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包括非处方药。由于它有毒性,加上不同厂家生产的双黄连口服液质量也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70多元(人民币,下同)一盒跟十几元一盒到底有何不同?是浓度不同还是含量不同?这些问题,科学家和医生都有责任去解释清楚。
特殊时期何以理性求药?
在接受中新网记者电话采访时,王明伟说刚听消息时,他也赶紧去询问相关情况,“现在是一个非常时期,民众尤其是生活在疫区的人们非常焦急,比较敏感,所以这个本来只是报道初步试验结果的新闻,被当做重大消息予以解读。”
王明伟指出,在当下特殊的环境下,“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客观的描述和专业的报道对正确引导公众非常重要。中国的科普教育还有待提高,若不严谨,老百姓很容易被误导。”
我们该如何吸取教训?王明伟在回答中新网记者这一问题时如是说:
科研机构应该以事实为准绳,在对外宣传时务必客观求真,其责任在于展示科学发现的事实和原理,实验是怎么做的,做出来的结果如何,不要诱导大众产生不切合实际的联想。
媒体很重要,但也很难,完全学科学、学药学医出身的记者并不多,每次报道都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对媒体工作者而言,如果在报道之前,即便再晚,找一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咨询一下后发布恐怕可以避免很多错误。
科研机构和媒体,不仅要向公众宣传希望,同时也要告知存在的风险和最坏的结果。
“双黄连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今天报道一个从未听过的ABC药物,估计公众的兴趣不会那么大。这就要求我们以明了易懂的语言来加以解释,帮助公众来理解认识。”他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