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凡人善举成就平民英雄——“中国网事·感动2020”年度网络人物获奖者群像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张海磊
12月30日,“中国网事·感动2020”年度十位(组)获奖人物揭晓。他们心中有大爱,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事;他们把奋斗的脚步镌刻在祖国大地上。选择面前,他们遵循内心,坚定前行,他们用大爱、坚守、信念温暖时代。
大爱
心中有大爱,当危险危及他人时,有人会开着“火龙”狂奔突围。
7月14日18时许,辽宁省新民市梁山镇,41岁的大货司机孙刚的大货车在修理部焊接时,一个火星点燃了车上铺的草帘,引燃大火。货车瞬间像一个巨大的火团,距离修理部不远处还有一个加油站。冲进驾驶室,一路鸣笛,把“火车”开出5公里,确认旁边没人后,才跳车逃生……孙刚用十分钟完成了全网点赞的壮举。
他说:“不能连累别人,我看火势控制不住,必须把车开到没人的地方。”赖以谋生的货车被烧成一堆废铁后,生活的重担又压到了孙刚肩上,他说,“大家放心,我能扛住。只要人在,一切就都在。”
心中有大爱,有人会成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最美逆行天使。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武汉停摆。正是万家灯火、举国同庆的日子,全国各地的白衣使者放弃与家人团聚,奔赴武汉。他们有的推迟婚期,有的勇闯隔离区,有的上阵父子兵,有的母女相携请缨……
“这个时候,我得去”,岭俊救援队的队长李俊岭顶着来自家人的压力,从唐山遵化去武汉,开始40多天的志愿服务。从雷神山医院到湖北省委党校方舱医院,从各地疾控中心到各援鄂医疗队驻地,从政府部门到社区,连续奋战一个多月,他们消杀作业面积400多万平方米。“76年我们唐山人接受了全国人民的爱,今天我们愿意把这爱传下去。”李俊岭说。
疫情发生后,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90后”音乐教师华雨辰,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也开始了她的“抗疫之战”。她一趟又一趟把医护人员安全准时送达目的地。交通要道上,她还是测温员,迎风值岗,从未退却。“方舱”医院启动后,她又成为一名播音员。物资转运人员不足时,她又成为一名搬运工。“全能抗疫志愿者”是人们对华雨辰发自内心的赞赏。
抗疫战场上的逆行者,来自不同地方、从事不同行业,他们却在武汉成为“战友”。
坚守
坚守是20多年满身心扑在一个科研项目上。
尼龙6是尼龙材料中应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产品之一,但受制于原材料供给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等因素,我国尼龙6行业发展缓慢,市场需求长期依赖进口。为了打破国外垄断的催化剂制备技术,刘寿长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进行技术攻关,于2010年实现了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整体技术的工业化,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该项技术工业化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坚守是17年为癌症患者免费提供炉灶做饭。
2003年,一对夫妇带着患病的孩子来到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摊前问,卖完早餐后能不能把炉灶借给他们用,他们的孩子想吃妈妈做的饭。熊庚香二话没说答应了。没过多久,肿瘤医院附近有个地方可以炒菜的事情传开了。十几个人、几十人、到上百人……17年来,他们免费提供炊具和调味品,每年大约有1万多人到这里做饭。“抗癌厨房”点燃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念。
坚守是45年献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1974年10月,17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45年来,她一步步深入云南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地区。深知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张校长呕心沥血建立了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她是“超人”校长,也是136个孤儿的“妈妈”。十余年如一日,张桂梅强忍着身体的病痛,始终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每一个孩子。她带给了山区孩子无限的希望与梦想。
信念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一批批扶贫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和担当奔赴一线,他们每天的事情琐碎、繁重,但无数个为农产品滞销奔走的“草莓书记”、带着家人去扶贫的第一书记、把青春挥洒在边疆土地上的大学生涌现出来。他们啃最难啃的骨头,打最难打的硬仗。
石岩寺村是四川省建档立卡贫困村。疫情期间,村里大量草莓滞销,为解决销售难题,23岁驻村干部刘海川变身“宣传员”“销售员”“快递员”,把草莓销售信息制作成精美海报进行网络推广。网友线上下单付款,他自驾进行线下“无接触”配送。44天里他自驾行驶6414公里,相当于绕成都三环126圈,帮助村民销售草莓4020斤,村民直接收益达12万元。他还组织全村捐赠蔬菜16000斤,支援抗疫一线。
当面临脱贫攻坚的繁重任务和照顾家人的两难选择时,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加方乡龙开村第一书记毛鑫做出决定:把68岁的母亲和两个小孩带到村里长住。她每天6点多钟就起床送女儿去上学,然后到村里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下班之后,她在临时宿舍里照顾母亲和儿子,晚上8点半还要准时将下晚自习的女儿接回来。
张海鑫或许没有想到,再次回到北京是带着西藏老乡们的脱贫故事。2017年夏天,他从北京一所学校毕业后,放弃了北京一家公司的就业机会,到西藏追逐“高原梦”。他在拉萨市尼木县吞巴镇教贫困群众如何做微商,怎样开网店;为吞巴镇吞普村妇女缝纫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藏式服装设计、注册商标,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村民们说,是他的点子帮助村里把农产品卖出去,给村子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