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共享经济发展近年风生水起,其代表之一的共享单车日渐出现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共享单车落地香港至今已一年有余,期间运营商争先抢占市场,违规停放等投诉声此起彼伏。面对种种困难与可能的机遇,共享单车在香港的普及之路逐渐显现出适应本地的特色。
去年4月,本地的首间共享单车公司Gobee.bike率先落地,至9月,来自新加坡的oBike也登陆香港,而在年底,内地共享单车两大龙头之一的ofo也在12月落地。截至目前,香港共有6家主要的共享单车运营商,呈现多元化的市场抢占局面。
纵然市场角逐者众多,但共享单车在香港的应用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寸土寸金、核心市区没有单车道规划的香港,共享单车面临一定客观限制,而人们的使用习惯、违规停放是否能被有效规管也是影响共享单车在港普及的要素。
在过去一年,单车被扔进河里的新闻屡见不鲜。本地公司Gobee.bike创办人拉斐尔·科恩就曾经为此向媒体表示“对香港失望”。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教授杜志挺表示,共享单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有效规管。本地公司HobaBike创办人宋贤邦表示,该公司每月要花费20万港元来处理单车乱停放的问题。他建议特区政府采用发牌制度,向能够处理好停放问题的企业发放牌照,没有牌照的企业不应继续运营。
香港科技园行政总裁黄克强、投资主管黄贤敏均表示,共享单车在香港的发展与内地相比还没成熟、仍有差距。黄克强认为香港多山的地理环境让骑车变得困难,常年炎热的气候也不适合户外骑车。黄贤敏认为,港人本身没有骑车代步的习惯,市场空间和地理空间均有限。
尽管共享单车在本地市场的适应困难重重,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机遇。与内地流行以共享单车出行代步不同,运动休闲成为共享单车在香港的主打方向。宋贤邦指出,公司现有用户中,骑单车用于运动休闲的大概占到七成。
事实上,香港的大围、沙田一带均设有单车道,每到周末都不乏穿戴专业设备骑车运动的人。该地区附近也已存在不少提供单车出租服务的传统店铺。
至于共享单车在香港是否值得商家“烧钱”以及用户数据能否转化为实质价值,杜志挺认为,共享单车不是一个“赢者全拿”的平台,加上收集数据的受限,利用数据得出的分析结果价值也是有限。宋贤邦认为,共享单车应该着力于提供服务而非收集数据,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不过杜志挺相信,如果香港的共享单车在规管之后价格依然合理,同时无论是休闲运动还是交通出行都达到便利程度时,用户的体验会有改善,共享单车的前景亦会走向正面。(曾平 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