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实现湾区内高等院校之间的互联互通已经成为迫切需求。在日前举办的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论坛上,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多位专家学者聚焦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建议合作组建湾区大学,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更好地实现湾区内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升级。
建设世界一流湾区
需要世界级大学集群
世界上最重要的湾区经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同时也是全球性的国际人才港,这一特征在美国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及日本的东京湾区都有体现。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许长青认为,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的关键是人才和创新。上述三大湾区之所以能够世界瞩目,关键在于它们都有一个世界级的大学集群,都有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以美国的旧金山湾区为例,那里聚集了包括航空航天、能源研究中心在内的众多科研机构以及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20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培养出众多美国本土精英并吸引了世界各地优秀人才前往求学,为发展高科技、创新主导的新经济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本。
多位专家认为,美国旧金山湾区“高端人才聚集地”的经验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想要发展成为国际性的一流湾区,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高等院校作为吸引聚拢全球人才的重要平台。
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吴逊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想要成为国际性的高等人才聚集地,需要对湾区内的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深入推进粤港澳三地高校联合发展、合作办学,
吴逊认为,从粤港澳三地高校的现状来看,各有掣肘,需要通过联合办学实现互补突破现有瓶颈。比如香港高校如果想要保住现有的国际地位,需要更多地与内地的大学合作,从科研经费、生源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获得更为长远的支持;而广东高校也可以通过与港澳高校的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
澳门理工学院副教授张红峰也认为,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类型丰富、学科优势突出、互补性强,为联合办学提供了可行性的先决条件。
事实上,粤港澳三地已经在合作办学上进行不同形式的尝试。许长青介绍,三地已经在跨境产学研合作与远程教育、相互招生、师资交流与共享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模式,也合作设立了一些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等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
仍面临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之间的合作逐步得到广泛深入开展且形式多种多样。
据许长青介绍,目前粤港澳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主要表现为跨境支付、境外消费、自然人流动、商业存在等四种形式。主要包括彼此之间提供的教育科研咨询、技术支持和培训项目等服务,相互招生、学术交流、师资共享以及合作成立办学机构或科学研究机构等。
总体来看,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具有互补性,广东具有与港澳合作的区位优势,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也已积累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模式。同时与会专家也认为,从现有合作的形式、规模和内容来看,三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仍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
许长青认为,目前三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是流于形式的多,实质合作的少;自发交流的多,正式规范的少;零散合作的多,战略规划的少;小规模项目的多,大视野、大手笔、大动作的项目少。
多位学者与专家也认为,由于粤港澳三地在政治、经济、法律与行政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三地高校实力差异较大,目前粤港澳三地在实质的融合发展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虽然近年来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越来越紧密,但也出现了配套设施不完善、合作环境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如联盟资金筹集、项目拨款、两地教师的来往通行等都制约着合作的深度推进。
其次,从高校整体实力来看,广东高校相比港澳高校差距依然不小。香港地区拥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广东地区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两所“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澳门地区的大学整体实力较低。这种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三地高校在合作中的不对等关系。
再者,在体制机制上也存在差距。许长青说,粤港澳除了国家主权的一致性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等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多种差异。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三地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成为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科技合作的最大障碍。他建议,随着三地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政府部门必须做好制度性调解和制度转型工作,减少意义不大的制度壁垒。
专家建议多方入手
为湾区合作办学减少障碍
吴逊指出,香港高校在大湾区合作办学具有迫切性。他称,目前国际上一流高校竞争压力很大,在未来10到20年内,香港高校要保持现有的学术水准并不容易。“对香港高校来说如果真想保住国际地位,需更多地与内地大学合作。因为内地有很多优秀生源,如果能招收更多优秀的研究生,可以扩大研究规模。另外,在科研经费上单依靠香港政府财政资助并不足够,在大湾区内拓展,可以增加大湾区研究项目的经费资助。”
针对湾区内高等院校合作办学面临的困难,不少专家建议要破除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共建共享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开放人才交流引进,强化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健全协同创新机制。
吴逊建议,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治理、教学方法、科研管理的交流以及相关的培训,设立面向大湾区内所有高等院校的研究基金,支持粤港澳高等院校合作研究。
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副总监周文港说,港澳与内地之间在货币、税制、人员往来、资金及资讯流通等方面需要更多的共同政策便利与标准,同时撤销限制本地生与外地生的比例等过时的规范,增加学位及学历互认的院校名单。
论坛上,多位学者认为粤港澳联合办学是未来发展趋势,建议组建湾区联合大学。
许长青建议,可以在广州南沙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特别合作区,即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大学,提升湾区高等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大湾区高校可以参照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在学生招收、教师招聘、课程设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方面创办真正意义的合作办学。”许长青建议,粤港澳高校可以分别招收学生,联合集中培养,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聘请教师教学,毕业时颁授双方的学历和学位等。(记者 吕光一 广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