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发展大势里看见香港未来(港澳在线)
——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
本报记者 张庆波 人民网记者 吴玉洁 辜雨晴
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在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首香港与内地携手同行而共同铸就的辉煌,人们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脉搏,找寻到国家和香港持续发展繁荣的启示,又涌动起新的期许和希望。
“在国家发展的大趋势里,看得见香港的未来。”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他说,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里,香港可以为国家做得更多,国家可以让香港变得更好。
“历史给了香港一个光荣的任务,也给了香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
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香港和内地同频共振,实现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您怎么看待香港和香港同胞在改革开放40年中发挥的作用?
梁振英:历史给了香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能够参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历史也给了香港一个光荣的任务,能够在这40年内,从各个方面、从南到北,参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大业。
就我个人经历而言,1977年从英国毕业,1978年就赴深圳分享香港发展的经验,1979年则和一些香港专业人士组成了促进现代化专业人士协会,开始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我想说的是,香港参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开始得早,也是全方位的。不仅是企业家到深圳、东莞去设厂生产,还有一批香港人抱着报效国家的信念,自费到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帮助内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他们完全是出于爱国、与国家共同发展的心。
回顾这40年,国家的改革开放非常成功,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应该重新提振香港同胞报效国家的精神,香港也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功能,在新时代继续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效力。
记者:近期在香港举办的一次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研讨会上,您也提到“香港要随着国家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功能”。对此,应该怎么理解?
梁振英:我就以香港的资本市场为例。青岛啤酒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1993年它来香港上市时,要求的金额比较小,香港的资金池还可以满足需要。到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这样的“巨无霸”来香港上市,香港的资金池就显得不够用了。所以,香港摇身一变,从一个“小池塘”变成了聚拢资金的“汪洋大海”和国际主要资本市场。
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国际形势不断变化,香港的功能必须不断地调整。过去十几年,我们调整得很成功,在国家未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香港可以进一步积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我对此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