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台港澳

洒向桑梓都是爱——追记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图)

2018-08-06 05:19:58 人民日报

  田家炳先生。

  田家炳基金会提供

  田家炳出席河南新乡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揭牌及教学楼落成庆典,并与学生们合影(2002年摄)。

  田家炳基金会提供

  7月10日,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荣誉主席田家炳先生在港安详辞世,享年99岁。

  据其家人忆述,田老临终前眼睛已看不见。在病床上,他颤抖的手不断抚摸着一张地图,那是他付出几十年心血、在30多个省区市捐建田家炳中小学的分布图。

  他白手起家兴办工业,捐资公益一掷万金,获香港特区大紫荆勋章。

  他不把亿万家产留给儿孙,而是用来捐助大中小学300多所。

  为了筹善款,他变卖了别墅,自己却租住在公寓楼里。为了兑现承诺,他向银行贷款,然后捐出。

  他生活简朴,瓶装水要喝到一口不剩才扔掉,袜子破了补一补再穿……

  斯人已逝,其人其德,仍留在人们心间。在香港,在内地,到处传颂着他散尽家财捐资办学的故事——

  创业有成,情系“胞衣迹”

  田家炳1919年11月生于广东大埔县,经历过战乱、灾荒、漂泊……1935年他刚念完初二,便因父亲病逝而辍学。18岁时他前往越南经商,推销家乡瓷土。日军占领广东后,运货渠道被切断,他失去产业,于是辗转到印尼谋生。二战结束后,他在印尼重新创业办橡胶厂,获得成功。

  1958年他举家移居香港,在屯门填海兴办化工厂,逐渐成为香港“人造革大王”,之后又开发工业楼宇。到上世纪80年代,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亿万富翁。

  65岁时,他把企业交给子女打理,并规定每年捐出一定比例的利润用于公益,他自己则专注慈善事业,从此一发不可收。为了让他早年成立的田家炳基金会有稳定的财源,他立嘱捐出自己4栋大厦总共13万平方米物业的租金,全部用于公益。

  据统计,他和他的基金会在全国累计捐助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1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700余间,捐助医院29所,捐建桥梁及道路项目130个,其他民生项目200多宗……长长的名单背后,是他的无私奉献和付出的巨大心力。

  “胞衣迹”是客家话“出生地”之意。闽粤交界的大埔县,是田家炳魂牵梦萦的地方。老家梅潭河上原来仅有简陋的粗木桥,洪水泛滥时曾多次发生行人坠落淹死的惨剧。1978年,田家炳捐助100万港元修建了湖寮大桥,连通县城老街与对岸的黎家坪,造福乡亲。

  首宗捐资完成后,紧接着他不断捐助,一共在大埔县捐建几百项公益工程。1984年大埔县家炳第一中学启用,1994年12月3日,大埔县举办“田家炳39项工程剪彩奠基仪式”,这个客家山区县遍布以“家炳”命名的公益设施,带动了旅外乡亲关心桑梓的热忱,山区面貌大大改观。

  田家炳曾说:什么是根?他无论在哪里打拼,东南亚也好,香港也好,心里都想着故乡,这是抹不掉的,这就是他心中的根。

  他的捐助范围渐渐从大埔县扩至梅州市、广东省、内地各省区市以及港台地区。对于家乡概念的扩展,他曾这样解释:“我的地方观念虽然有,但并不强烈,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祖国的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同胞,只要当地能珍惜我的资助,我乐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田家炳最愿意到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捐款。“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有书可读,我感觉是毕生最大的寄托!”

  “施比受更有福”“留财与子孙,不如积德与后代”等古训,田家炳视为座右铭。从小,他就乐意为他人做事情,偶然看见捐资芳名录,就希望将来自己也能名列其中。年少时父亲教导他,“将来如果事业有成,多做有利于国家社会的事情,就是光宗耀祖。”这句话早已刻在田家炳的心中。

  著名传记作家张永和曾应大埔乡亲之请多次前往采访,田家炳对他说:“我之所以捐资公益,源自中华传统文化的教悟: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钱财是身外物,一个人不必留太多钱财于自己,不如捐资公益。”

  在全国范围,有80多个市县授予他荣誉市民。1993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该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以彰其德。

  一诺千金,卖别墅建学堂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田家炳的企业和基金会收入大不如前。2001年,为了兑现捐款承诺和顺利实施教育计划,80多岁的田家炳,决定卖掉自住的九龙塘别墅。

  这套在金融风暴前市价达1亿多港元的别墅,此时急售只卖到5600万港元,悉数捐给教育事业。田家炳带着家属租住在一套公寓里,打开新家的窗户,可以看到那栋他们住了37年的别墅。

  有人问他有没有心疼。田老在《我的幸福人生》一书中算了一笔账:“别墅价值五六千万,利息每月就达40万元,即每晚等于用去了1.33万元,实在太浪费了。如果卖掉捐作建校用途,我可以看到一幢幢壮观的教学大楼,听到万千学子琅琅悦耳的读书声,无论经济效益或精神享受都比自住好。”

  平静的语调,朴素的道理,折射出田老宽广的心境和大爱!

  时任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黄玉山回忆起一件往事:2004年,田老为了让城大取得有时间限制的配对性捐款,答应在学年内捐赠500万港元,但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田老毅然向银行借贷,然后捐赠给城大。

  田氏广场是田家炳旗下的核心物业,原来出租,租金全数拨给公益用途。2005年,因基金会捐助学校的项目众多,一时兑现困难,他心里很不安。为了尽快实现承诺并扩大教育捐资,田家炳干脆把田氏广场出售,获善款近3亿港元,全部用作基金会善款。

  做这些,田老是感到快慰的。他曾写道:“我1995年开始重点关注教育项目以来,获得社会人士精神上的支持,使我的身体因心理上长期感到快乐而更加健康,也把我的人生价值观提到更高的层次,更盼上天能让我多活几年,为社会、为民族多做些好事。”

  用自己的名字作学校名,他是考虑再三的。一方面,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一起来做好事;另一方面,冠名是为激励自己和团队。在一段视频中他认真地说:“如果学校的教育做不好,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不但不会给我带来荣耀,反而会丑化我,家长就会讲,千万不要送儿女到那个学校读书。”

  所以,他不断要求基金会的同仁和所有接受捐赠的教育机构,一定要把学校办好,不要辜负社会的期望。

1 2 共2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习近平访问中东非洲五国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

  • 专题

    李克强总理访问保加利亚、德国等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晋江经验

  • 专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