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对强化基础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
说到基础研究,有人也许会问:基础研究到底有什么用?
不妨看看这个例子——
1831年,刚刚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法拉第用电池线圈和磁针做了一个小模型。有人不解:“这个不停转动的小玩意有什么用?”法拉第反问道:“那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后来,科学家们根据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基础研究成果做出了许多重大发明:西门子发明了实用发电机,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一系列源自这个“新生婴儿”的伟大成果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正如“新生婴儿”,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基础研究搞好了,会对后续的技术创新产生深远影响,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基。
随着我国整体科技实力的稳步增强,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铁基超导、量子纠缠等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世界性影响;论文产出量、高水平论文被引用次数等指标也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基础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有人说,国外搞的新理论、新发现很多,我们直接“拿来”用岂不省时省力?殊不知“基础打不牢、大厦建不高”,少了基础研究的支撑,就难以全面、深刻地掌握理论和技术,应用也很难做得好。只有有了深厚的基础研究储备,才可能掌握技术开发的主导权、技术标准的制定权,从而取得创新的先发优势。
当前,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投入规模仍然有限,在整体研发经费中占比不高;经费来源还是以中央财政“唱主角”,企业、社会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在经费拨付和管理方式上,仍以竞争性分配和项目制管理为主,在项目申报、评审、经费使用和财务报销等环节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一句话,我国的基础研究仍需加大支持力度。
值得指出的是,支持基础研究,关键要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与其他类型的科研活动相比,基础研究周期长,成果产出所需时间长,转化时间也相对较长。因此,对基础研究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基础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决定了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充分尊重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科研人员的兴趣,鼓励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宽容失败,完善成果评价机制。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推动基础研究迈向更高水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谷业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