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们更知道教育青年就是塑造未来。但是给青年人讲党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讲的青年人不爱听、听不进去,不仅劳而无功还可能适得其反。给青年人讲党课要有新视角、新思维、新话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川等一些青年教师合作编写的《顶天立地谈信仰——原来党课可以这么上》(人民出版社2017年)就是一本用青年人的视角、思维、话语给青年人讲党课的书。
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视角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对于信仰、主义和马恩经典作家的认识,上年纪的人会有一套庄重肃穆的理解模式并且对之习以为常,视为理所当然,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青年人来说可能就是另外一种全然不同的模式了。
在本书中,青年人首先是从星座和血型来感知马克思的,通过把马克思拉入自己的“朋友圈”,不断关注马克思的“表情包”来认识马克思。对于青年人来说,马克思是金牛座O型血的人,既是他们的“小朋友”,又是他们的“老马”,马克思符合他们“对成功男人的最高标配”“马克思永远不是一个奥特曼(out man)”,等等。这些认识和观察的视角似乎不严肃也不严谨,但满满的是真诚、满满的是佩服,也满满的是管用。其实,用什么视角看马克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视角能让青年人认为看得更清楚,更愿意看。有了亲近感才会主动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才会真正认知并认同这一“最熟悉的陌生人”,并且心甘情愿“当他的小弟”。
视角变化的背后是思维的变化。如果从严谨的理论逻辑的角度,把马克思的“实践”观念理解为“不能只做键盘侠”,把当年孙中山倡导的国共合作理解为“想找一个合伙人,而且是靠谱的合伙人”等,这样的比喻确乎有些“跛脚”。但青年人讲我们就是想强调实干兴邦,就是想突出合作共赢不行吗?所以,对于在书中两处用了同一个段子,把中国共产党比喻为“史上最牛的创业团队”,千万不要误以为青年人不把中国共产党当作政治组织,他们只是想突出中国共产党奇迹般的成功。
青年人的思维简单吗?一点也不。书中有段关于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区别的论述。他们讲共产主义是治河换水,治水救鱼,只有水好,鱼才能成活;宗教也宣称是救鱼的,但水有没有污染是否适合养鱼,宗教是不管的。不能把“宗教信仰自由”狭隘地理解为“信什么教的自由”,它同样应该包括“不信教的自由”。共产党员不是没有享受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而是他在这种自由中选择成为一名无神论者、一名唯物主义者、一名共产主义者。这样的思维不仅深刻而且犀利,运用这样的思维得出的结论不仅正确而且有力。
本书更有冲击力的是青年人的话语。书中用了很多网络语言,像“马克思已经不是plan B(备选方案)”“hold得住的共产主义信仰”“甚至连一生的对手和死敌都将他奉为内心深处的NO.1”,如果早年的马克思也“拼爹”的话,他还真有资本,再往上“拼爷爷”的话也有条件,等等。网络语言是否规范我们可以研究,但青年人愿意使用网络语言、大量使用网络语言是一个客观事实。正像书中所表现的,现在的青年人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不是去鸿篇巨制搞演讲,而是来一曲rap(说唱),发一堆“表情包”。说青年人常说的话,他们就会与我们说到一块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本书有很多的“毛病”,但如果我们站在青年人的角度再想一想,或许这些“毛病”正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最大的价值所在、最大的意义所在。青年人的视角就是时代的视角,青年人的思维也是时代的思维,青年人的话语更是这个时代最鲜活的话语。
本书出版时,我写了这样一段话:“好道理要用好故事讲出来才能听进去,真信仰要靠真情感来彰显才会真践行。作为一本青年人写给青年人的书,能引发他们兴趣的故事就是好故事,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情感就是真情感,这本书做到了。”当青年人喊出“共产主义信仰,我有我可以”,当马克思以90后的风貌进入青年人的心,这本身就是共产主义最大的胜利,这也是马克思最辉煌的成功。
江山代有才人出。让我们为这些青年人以及他们创作的这本书点个赞吧!(作者:辛鸣,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