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世界,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愈来愈洪亮
“我们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在中国多走走、多看看,继续关注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中国。”去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发出诚挚邀请,让世人看到今日中国的自信与胸怀。
“百闻不如一见”,不少来到中国实地采访的外国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
当北京秋意正浓,近百名前来参加中共十九大新闻报道的中外记者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采访。难忘的国博之旅,让来自加纳广播公司的阿伊坦言:“此番来到中国,通过自己的观察,我看到中国现在的体系是如何有效运作的。我会通过报道让更多非洲读者了解中国。”
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投向这个缔造着一个个奇迹的国家。有人感兴趣于她的成功秘诀,希望得到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的解答。也有人不愿意看到醒狮的振奋、巨龙的腾飞,不愿意看到中国人民的生活美好,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崩溃论”,唱衰中国的论调不绝于耳。
一如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在国际舆论格局中“无语”“失语”,就难免挨骂。面对美国单方面挑起的经贸摩擦,沉着冷静、灵活应对各种虚实伎俩,敢发声、多发声、巧发声,严正申明“不愿打、不怕打、不得不打”的坚定立场,国际社会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贸易霸凌主义的声音持续增强。
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也要有信心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引用当地谚语、结合个人经历、讲述感人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出席重要国际会议、会见来访外国客人时,用外界听得懂的语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这些年,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灿烂多姿的文化名片,让历史悠久的中国充分展示文明大国的魅力。
英文歌剧《红楼梦》用“世界语言”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演绎得细腻精美;上海昆剧团将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首次完整搬上舞台,世界巡演所到之处盛况空前;一批中国作家走在国际大奖舞台的聚光灯下……一次次尝试、一次次突破,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不断传播出去。
直抵人心的中国故事,带人领略日新月异的中国蕴含的东方大国风采。
从大力开展高访外宣和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对外宣传,到更多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纪录片、电视剧、电影走出国门,通过一篇篇稿件、一幅幅照片、一个个镜头,世界知道了“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让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更具触发共鸣的力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好道理要说得出、传得开、叫得响,就要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这些年,对外传播从规模、渠道、技术取得跨越式进步,到传播理念、传播技巧、话语体系日益成熟,更具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的外宣工作,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
开放坦诚的姿态,为渴望了解中国特色的国家和民族推开一扇扇“窗户”。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两个月时间里组织近20批十九大精神宣介团赴约40个国家展开交流,多语种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精心策划推出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召开国际智库研讨会畅谈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社会更加清晰地观察中国的发展经验,取经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
举目华夏,“人心齐,泰山移”,同心圆越来越大;
放眼寰宇,“近者悦,远者来”,朋友圈越来越大。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速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肩负着更加崇高的责任、更加神圣的使命。
致敬过往,实干今朝,开启未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