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近日,一段“女子网购催吐管并将塑料管插进胃里50厘米”的视频走红网络。《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电商平台竟有商家在售卖“催吐管”,且称“吃完两三分钟就可吐干净,一个月能瘦十几斤”,部分销售“催吐管”的网店生意红火,月销量数以千计。
“催吐管”热销,极端减肥魔力何来?
罗志华
催吐减肥不仅过程痛苦,而且还可致酸性胃液返流,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等危害,因催吐减肥而患上身体与心理疾病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人为此搭上性命。
除了催吐减肥,其他一些极端减肥方式同样让人难以理解。比如,有人明知一些网红减肥药里可能含有“西布曲明”等有毒成分,但仍选择冒险服用;有人迷信切胃减肥,花钱又伤身;还有人坚持“辟谷”减肥,却因长期过度不规则节食而患病。
减肥不畏风险、“剑走偏锋”主要是因为,消瘦身材对于一些人有太大的诱惑。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网上,宣扬“要么瘦,要么死”“宁愿饿死,也不愿意胖死”理念的人不在少数。既然连死都不怕,当然不会担心风险和副作用。
要遏制极端或过度减肥,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科普与宣传力度,将极端减肥方式的危害讲深讲透,让公众充分了解风险,进而自觉弃用。
进而言之,还要消除导致过度减肥的强大推动力。以瘦为美本无可厚非,但过度追求瘦美,甚至将之附加于工作和生活的诸多方面,以至于身体消瘦者在就业、交友等诸多方面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就可能导致审美观出现偏差,进而催生一些错误的减肥心理和需求。
此外,要让减肥回归理性轨道,还要向公众提供更多科学的减肥产品与服务,让减肥者不必寻求旁门左道照样可以学会减肥。而极端减肥需求减少,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两方面共同发力,使用“催吐管”等危险减肥做法就会渐失魔力,火爆的减肥市场也有望逐渐降温。
对有害减肥产品须及时“亮剑”
刘兵
时下,一些网红直播带货,数百盒包装精美的减肥“食品”瞬间被抢购一空,这背后隐藏着一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减肥食品、商品的巨大产业链。
对于形形色色的有毒有害减肥产品,监管不能姑息。有关部门要转变监管理念,在重视终端产品检验的同时,注重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监督检查,尽早发现并处置产品安全风险隐患,让监管跑在风险的前面。比如,监管部门可以考虑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商品介绍、评论区的相近相似关键词进行筛查;及时发布监测信息提示,曝光违法出售有害减肥产品的商家及主播;在处罚商家的同时,顺藤摸瓜,对生产厂家依法依规处理。
电商平台是诸多减肥产品线上销售的载体。按照法律规定,网络经营者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得关于其销售商品的销量、经营者店铺评分、信用积分等有助于其产生商业利益、妨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都被严格禁止。有害减肥产品之所以在一些电商平台上大行其道,与电商平台的管理缺位有很大的关系。电商平台应负起主体责任,在发现商家有销售有害减肥产品的嫌疑或接到相关投诉后,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警告和规范,必要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某种角度上,消费者也是监管环节的一员,遇到可能涉嫌违法的有害的减肥产品信息、推广内容时,应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同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对一些夸大其词的减肥宣传和不负责任的网络直播带货有所警惕。以健康自然为美,才是正常审美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