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吴迪
希望更多互联网企业能够珍惜广大用户的信任,期待“年轻人的社区”更加活跃、开放、阳光。同时必须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对违规、不良内容,监管绝不能轻纵。
据12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通报对“B站”(哔哩哔哩网站)监管情况,指出“B站”作为年轻人的文化交流社区,影响力日益扩大,但问题逐渐增多,如刊载儿童“邪典”、违规使用境外音视频素材、多款游戏角色形象暴露、内容低俗等。今年以来,已接到群众反映其问题线索逾500条,对其行政立案处罚6次、约谈10余次。目前,“B站”回应称接受监管部门的批评和指导意见,将不断加强内容审核能力。
“B站”被认为是“年轻人的社区”,据报道,“B站”月均活跃用户约1.97亿人,大部分年龄在25岁以下,用网友的话说,“‘B站’以前是大家精神寄托的地方,现在变了味”。
事实上,“B站”充斥违规内容,暴露了类似“年轻人社区”多年来存在的问题。比如,之前,“内涵段子”因导向不正、格调低俗被永久封禁;“暴走漫画”因恶搞英雄人物而口碑崩裂,被永久下线;此外,还有些平台和账号发布儿童“邪典”视频,有的群组专门为少年儿童传授“100种自杀方法”,有的直播平台对主播涉未成年人不良内容的直播行为坐视不管,有的游戏公司在游戏页面诱导充值甚至赌博……如此对孩子“下黑手”,强监管是必须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涉事方“被约谈时积极表态,话音一落变本加厉”。究其原因,一是平台上的各类“up主”(上传者)和受众多以年轻人为主,思维活跃、前卫,部分人对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当,导致一些内容逾越法律和道德的红线,甚至为了迎合流量而明知故犯。二是信息的审核过程中,平台的把关不严、审核机制不健全,难辞其咎。出于日活量的考虑,类似平台会在算法推荐等技术上做文章,培养用户习惯、增强用户黏性,以此引流,甚至对某些违规行为态度暧昧、不举不究。还有,这一领域的监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海量信息中发现和惩处不良行为的难度较大,若某些平台和用户刻意躲避或对抗监管,查处更为不易。比如有的用户将视频说明文字改为“暗语”,绕开关键词审核。
对互联网社区、具有社交功能的平台加强内容监管,刻不容缓。这不仅是保护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需要,也是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需要,换个角度看,也是呵护互联网企业健康长远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搭乘“互联网+”快车,不少互联网企业瞄准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年轻群体,布局市场,迅速壮大。未来在5G广泛铺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增多、万物互联节奏更紧密的背景下,必然会出现更多面向年轻人的网络社区、平台应用。“年轻人的社区”要想独树一帜,更需要行稳致远——内容健康远比流量角逐更重要。
为此,有关部门和一些平台、网络社区已经采取行动,比如,不久前国家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封禁未成年人直播打赏;有的平台设置“青少年模式”等功能、封禁主播涉未成年人内容的直播权限等。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难题依然不少。有关各方应从现实案例中分析共性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长效监管机制;探究部分平台屡教不改的深层原因,除了利益驱动外,是否还有技术难题或第三方恶意作乱等问题,在倒逼相关企业自查自纠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有效整改。
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要义在于,在技术革新的基础上,生产更有价值的内容,并以最快速度触达最广泛的目标人群,由此获得收益的稳定增加。如果将其比作一个人,那么,技术是提供力量和支撑的骨骼,内容是维持生命机体运行的器官,流量是输送养分的血液,价值内涵是整体的灵魂。如何排布这些要素,决定了互联网企业的健康状态以至生死存亡。
诸如“内涵段子”“暴走漫画”等名噪一时的网络社区、群组纷纷“出局”,教训昭彰,希望更多互联网企业能够珍惜广大用户的信任,期待“年轻人的社区”更加活跃、开放、阳光。同时必须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对违规、不良内容,监管绝不能轻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