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评论

有用、会用、敢用,急救“神器”方能救下更多生命

2020-12-24 04:39:58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罗筱晓

  据媒体报道,12月14日早上8点多,广东深圳39岁的涂先生在上班途中突然倒地。路过的一位市民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术,并使用AED(体外自动除颤仪)对涂先生进行了电击除颤。在120救护车赶到时,涂先生已恢复意识。送往医院后他被诊断为心肌梗死。因抢救及时,目前涂先生身体恢复良好。

  当天下午3点多,同在深圳的60岁的钟先生也因心脏骤停在路边失去意识。几分钟后,附近的社区医生抱着AED赶到现场对其进行抢救直至救护车到来。经过几天的救治,钟先生已脱离了生命危险。

  同一天,AED在深圳救下了两条人命,在感叹它“救命神器”的称号名不虚传时,也要为两位在“黄金4分钟”内及时出手的施救者、仪器操作者点赞。

  公共场所有没有AED,有多少AED,正逐渐成为检验一座城市基础设施是否完备的一条新标准。今年9月,在北京地铁13号线霍营站,一名男子突然倒地,虽然在急救人员到场前有热心市民对其进行了心肺复苏,但男子最终因抢救无效离世。一时间,“北京地铁未配置AED”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在日均客流量超过1000万人次的北京地铁里,乘客因心脏骤停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已不是第一次。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有些国家,AED设置密度已相当高。在深圳,截至今年8月,政府已采购3500台AED并在地铁、公园等公共场所安装完毕,这也是涂先生和钟先生能够幸运获救的重要前提。

  生命的代价和舆论的呼吁正在换来更多改变。目前,北京地铁已经实现1号线、2号线、13号线AED全覆盖,地铁员工急救设备操作方面的培训也在同步展开。

  而有了设备,会不会用、敢不敢用成了生命能否被及时挽回的又一个问题。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突发疾病的人,都有“正好有医护人员在场”的好运。获得掌握一些急救知识的普通人的帮助,才是现实中出现概率更大的情形。

  无论是心肺复苏术、AED操作方法,还是用于急救呼吸道被异物阻塞引起呼吸困难的“海姆立克急救法”,都是普通人通过简单培训就能掌握的技术。在一些国家,AED急救培训已被列入初高中培训项目,甚至是驾校的必修课程。因而,由有关部门主导,相关公益组织、企业参与,在学校、社区等单位开展急救课程或培训,提高全民对急救术的掌握率,是当务之急,也是可行、高效之法。

  除此之外,保护救人之人也非常重要。救人不成功会不会担责,是不少人心中的疑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伸出援手。按照现行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好人法”为施救者提供了保护,而除了要让更多人知晓“急救免责”外,整个社会也应营造乐于助人、扶正扬善的良好氛围。

  “深圳同一天两人被AED救回”,我们不希望更多人遭遇这种危急时刻,但我们期待AED充分布局后的那份温暖和踏实。以生命的名义,我们可以也应该做得更多、更好。

编辑:王川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专题

  • 专题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专题

    回眸“十三五”

  • 专题

    三明实践

  • 专题

    厉行节约 制止餐饮浪费

  • 专题

    新冠肺炎疫情动态播报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