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新闻

图片

【壮美黄河行】沿着黄河,深探今昔内蒙古之光

2018-09-14 15:41:45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库布其沙漠水生态治理区。

  杭锦旗曾经面临过这样的“尴尬”:这里是全国黄河流域流经最长的旗县,黄河流经此地全长249公里,年过境水量约310亿立方米,每到凌汛期,便面临着决堤成灾的威胁;这里也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所在地之一,沙漠虽毗邻黄河,却对水可望而不可即,成为生态环境恶劣的不毛沙地。

  一边水患成灾,一边干旱沙化,如今,杭锦旗的这份“尴尬”在“引水治沙”的实践中得到了化解。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当地将部分凌水引入库布其沙漠低洼地,形成蓄水面,一方面减轻了防凌压力,另一方面变水害为水利,让库布其沙漠变得生机盎然。

  据杭锦旗水利局副局长杨永茂介绍,他们于2015年凌期进行试验引水,首次利用原有牧干渠将凌水引入沙漠。2016年,建成分凌引水渠38.03公里,建设生态围堤17.35公里。项目建成后,在2016年至2018年凌汛期以来,累计分凌5218万立方米。通过几次向沙漠分凌,目前已形成沙水相连生态自然格局,20多种植物恢复自然生长。生态的恢复也促进了当地养牛业的发展,增加了牧民们的收入。

  在阿拉善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如何与漫漫黄沙进行搏斗,人们始终没有停止过探索的步伐。

  初秋的沙恩国际庄园生态旅游区内,万亩葡园构筑成沙漠中的绿洲,从国外引进栽培的赤霞珠、蛇龙珠等酿酒的优质葡萄原料挂满枝头。内蒙古金沙苑生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安恩达指了指葡萄园中的一片幼苗说:“这些葡萄苗是今年栽种的,明年就能上架,后年就能挂果。葡萄苗长大挂果的过程,也是固沙的过程。”

  曾经,这里是一片荒芜的沙漠,如今,已经栽植葡萄2万多亩,算上防风固沙林、牧草等,总治沙面积超过10万亩。十几年前,安恩达离开焦化行业,投身于沙漠生态治理,每年推沙造田,探索出生态治沙良性循环生态链,打造出这片美丽庄园,形成葡萄酒、旅游、畜牧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型。

  截至目前,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彻底改变当地生态环境,并可安置退牧搬迁农牧民1600多人就地就业,沙恩国际庄园生态旅游区已经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国家4A级特色旅游景区”。

  2016年,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研究团队把一项“变沙为土”的“黑科技”带到了乌兰布和沙漠。如今,在沙漠中的万亩中试基地,各种树木、草类、蔬菜、瓜果长势喜人。该团队利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发明了一种特殊植物性纤维黏合材料,将此加入沙中,就能在沙子颗粒之间引入一种特定的约束力——万向结合约束,这使得沙子本事大增,具备了自然土壤的力学特性,拥有了的存储水分、养分、空气和滋生微生物的能力,成为植物生长的良好载体。

  该研究团队成员李亚介绍:“这项技术对沙子力学性质的改变是永久性的。生长在此的植物根系所产生的腐殖酸也能够进一步滋养土壤,形成良性循环。对于沙漠地区来说,其所具备的防沙、固沙与生态恢复一体的功能十分适用。”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8页

编辑:李学平

高清图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