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民生头条

成都低碳城市建设亮点纷呈 城市低碳转型步伐坚定

2018-06-04 09:50:41 成都日报

  2017年,成都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加入“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提出了“2025年达到碳排放峰值”的目标。

  成都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绿色促发展,低碳惠天府”,全面推进构建绿色低碳制度、产业、城市、能源、消费、碳汇体系和提升低碳发展基础能力等“六体系一能力”重点任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日前,《成都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低碳发展蓝皮书”)重磅“出炉”,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成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最新进展,深刻挖掘了全市绿色低碳循发展各重点领域发展成效、各区(市)县亮点工作及典型企业特色举措,展示了一幅具有成都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全景图,为全市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城市低碳转型发展新模式提供重要参考。

  在成都推进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将深刻领会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城市低碳转型,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有效控制排放总量为硬约束,以市场化为取向推进低碳发展,着力推动多层次复合碳市场建设取得重点突破,着力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低碳制度

  绿色低碳转型政绩导向更加鲜明

  市民低碳行为将量化奖励

  成都立足于本地特色,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了鲜明的绿色低碳发展政绩导向。在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绩效评价考核问责机制方面,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及相应指标体系,印发《低碳城市建设区(市)县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强度作为约束性目标对各区(市)县进行考核,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绩导向更加鲜明。

  同时,根据“低碳发展蓝皮书”,正加快构建鼓励市民低碳行为的碳普惠机制。以市民低碳出行、企事业单位推动电能替代和节能减排等行为为切入点,研究量化公众与企业节能降碳行为产生的减碳量,通过开发运用相应的碳减排量化方法学核准减碳主体的“碳资产”,为市民、小微企业建立“碳账户”,运用普惠机制通过兑换生活用品、再生产品、公交免乘次数、共享单车免骑次数甚至现金奖励等形式实现对低碳行为的有效激励。

  绿色经济

  全市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达331家

  新登记绿色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59.96%

  成都聚焦新经济,瞄准国内绿色经济发展领先城市,着力依托产业功能区及园区,构建“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绿色金融、森林康养”5大产业重点发展区和 “绿色建筑、绿色低碳第三方服务、城市静脉”3大产业聚集区,促进成都绿色经济发展全面提速。

  根据“低碳发展蓝皮书”,2017年,全市新经济总量指数、发展指数、竞争力分别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四、第六和第七位,绿色经济加快发展;新登记绿色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59.96%,高出市场主体平均增速16.66个百分点,新增注册资本523.88亿元,居“六大新经济形态”第2位。同时,以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建立,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达到33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4亿元,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6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我市印发了《全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将全面完成产业功能区及园区总体规划编制,优化完善了产业布局规划。产业功能区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防止重复建设、无序投资,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低碳、降碳行动。

  “低碳产品、低碳企业和碳足迹认证是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对于企业树立绿色低碳良好形象、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展示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正积极开展节能低碳产品认证试点,建立低碳认证制度,印发了《成都市加快推进低碳产品认证工作方案》,建立认证试点备选企业库。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7家企业13个认证单元获得低碳产品认证或碳足迹认证证书,认证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

  节能降碳

  全面开展电能替代行动

  2017年清洁能源消费占比55.4%

  成都不仅做低碳城市建设的“加法”,也做节能降碳的“减法”,加快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着力破解清洁能源利用瓶颈,全面开展电能替代行动。加快燃煤锅炉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建设清洁能源生活区,推进“煤改电”“气改电”,确定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崇州市、彭州市为成都市“以电代煤先行试点”,分类有序推进工商业企业清洁能源改造工作。2017年全市完成889台燃煤锅炉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压减燃煤97.8万吨,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30万吨。

  同时,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与国电集团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培育配售电市场主体;推动成都工投集团、国电大渡河公司、国网成都供电公司三方共同组建成都综合能源公司,统一集中调度供应,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提供综合用能服务和优价供电。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还通过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节能降碳。根据“低碳发展蓝皮书”,2017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分别下降3.21%和5.5%,清洁能源消费占比55.4%,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推进全市造纸、印染、涉磷化工等73家企业水污染清洁技术改造,完成100户企业落后产能淘汰目标,实现年节约标准煤8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23万吨。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成市民新风尚

  骑行减排量居全球12个样板城市第3位

  成都活力时尚的低碳生活方式正加快培育,低碳生活正成为市民的新风尚。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运营里程达到179公里,日均客流量约320万人次;快速公交和微循环社区巴士与轨道交通实现无缝衔接和换乘,获批首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加快提升,自行车以共享形式回归城市,全市累计投放共享单车约123万辆,年减排二氧化碳约6.8万吨,骑行减排量居全球12个样板城市第3位;实施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停车收费减免、不限行不限号、启动专用号牌等鼓励政策,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4万辆,累计建成充换电站296座、充电桩近万个……一年以来,绿色出行已经成为市民最便捷的出行选择。

  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方面,成都探索形成“成华区环卫延伸服务模式”“双流区多方多级联动模式”等多种新模式。2017年,新增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居民63万户,新增覆盖居民小区1500余个,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23%,全市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累计达126万户。

  同时,成都积极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推广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加大建筑节能力度,成功入选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最佳城市十强(数量)。“低碳发展蓝皮书”显示,2017年全市通过国家绿色建筑标识评价项目114个,星级绿色建筑面积达1257万平方米,涌现了中节能大厦、中航国际广场、大源国际中心、麓湖总部等一批优秀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产业化“设计—生产—施工”产业链初步形成。

  国际合作

  中瑞低碳城市示范项目深入推进

  成都入选首批“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根据市政府与瑞士发展合作署签署的《关于中国—瑞士低碳城市项目合作备忘录》,双方成立中瑞低碳城市试点项目指导委员会,确定在温江区实施低碳城市示范项目,作为中瑞两国创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下的国家级城市合作项目。

  “目前,项目已经从低碳理念、低碳规划和低碳项目上开展了三个层面的合作。”据温江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瑞士发展合作署、成都市发改委和温江区政府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今年还拟在引入瑞士建筑能耗认证体系、温江区垃圾环保发电厂可行性研究、共同成立低碳产业基金、开展低碳能力建设培训、参与“可持续城市”论坛等7个方面开展进一步合作。

  这只是成都努力提高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力与知名度,积极拓展绿色低碳国际合作领域的一个“缩影”。2017年,成都还以“‘一带一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成功举办了联合国人居署首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入选了首批“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并正式发布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成都宣言》,倡议构建包容开放的城市发展环境、践行绿色低碳的城市理念、完善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治理的共享与创新。

  据了解,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强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启动成都—加州低碳合作模式研究,加快推进中瑞低碳城市项目,深化与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世界资源研究所、能源基金会等国际机构的低碳合作。

编辑:吴葳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第31个世界无烟日

    5月31日是第31个世界无烟日,今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烟草和心脏病”。

  • 汶川地震十周年

    灾难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强。难忘守望相助的日日夜夜,致敬不屈不挠的灾区人民。

  • 母亲节大声说出爱

    人一生中最坦诚的时候往往是儿时或者是老年,年轻时的我们藏了太多话,尤其是对家里人,对我们的母亲。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泪奔!五抗联老兵70年“世纪重逢” 年龄总和近500岁

    • 优势栏目

      他们拼尽全力只为了能和普通人“一样”

    • 优势栏目

      致敬!《等着我》95岁抗联女兵苦寻战友70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