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癌症发病率逐年增加,抗癌药“海淘”“代购”成为“热频词”。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国务院采取进口抗癌药零关税等一系列措施,消除流通环节不合理加价。抗癌药新规自5月1日实施,落地效果如何?能否满足患者用药期待?记者展开调查。
降税不降价?“滞后效应”影响患者获得感
5月1日起,我国以暂定税率方式将包括抗癌药在内的所有普通药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碱类药品及有实际进口的中成药进口关税降为零。记者调研发现,零关税新规的市场反应却出现“滞后效应”。
记者从辽宁省一所三甲医院肿瘤内科了解到,自5月1日至现在,贝伐珠单抗等临床使用的主要进口抗癌药价格未下降。据了解,该院贝伐珠单抗售价为每瓶1998元,从5月1日到现在价格没有变化。该院肿瘤内科医生对记者表示,该药在去年9月份已经有过一次降价。降价前,该药单瓶售价是5200元。
记者从上海罗氏制药了解到,近期需求激增的乳腺癌用药赫赛汀在抗癌药零关税新政策落地后也尚未降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主治医师冉然对记者说,目前使用赫赛汀、拉帕替尼等进口药的患者尚未感受到关税政策对药价的影响。
为何零关税新规的“反射弧”还没有传导到终端?中国药科大学国家药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员颜建周说,终端药价变化“慢半拍”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比如在今年5月1日前,国内市场中已经库存了一定量的进口抗癌药品,这部分药品并没有受到降税政策的影响,价格会与之前保持一致。而且,这部分药品库存销售完毕仍需一定周期,因此,在短期内价格没有观察到明显变化。
颜建周同时指出,药品价格受多方因素影响,如研发和生产成本、原辅材料价格、市场供求关系、市场竞争环境、同类竞争产品定价等,在降税政策出台后,企业会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决定药品的市场价格。此外,药品集中采购和医保支付标准也未到调整周期。
不能让生命等不及 药品上市流通全链条再发力
一边是众多癌症患者急于“等药救命”,另一边则是药价高昂、时常短缺和不少新药未有上市,从合法途径压根买不到的“抗癌药困境”。国家最近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让患者看到了“解困”希望。
从制药商提交申请,到获批上市,民众期盼已久的九价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仅用了8天时间,解决了众多民众“一针难求”“赴港打针”的问题。
药品上市跑出“火箭速度”的背后,是国家药品政策的不断发力。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加快审批”“加快降价”再次成为关键词。随着抗癌药零关税的实施,药品上市、供应、采购等各环节的梗阻逐一被打通。
针对零关税新政市场反应“慢半拍”的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各省(区、市)对医保目录内的抗癌药要开展专项招标采购。对医保目录外的独家抗癌药要抓紧推进医保准入谈判。开展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实现药价明显降低。
从口岸到病房,每个环节消耗的时间越短,生命就多一分希望。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有序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药在境内上市审批。对治疗罕见病的药品和防治严重危及生命疾病的部分药品简化上市要求。将进口化学药品上市前注册检验改为上市后监督抽样,不作为进口验放条件。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表示,对于临床急需、抗艾滋病、抗肿瘤等境外上市相关药品,将纳入优先审批通道,加快审批,预计这些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将缩短1-2年时间。
缺位之“痛”如何破?国产抗癌药危中求机
“我国正在加快高质量仿制药研发和上市。目前,国内化疗药质量疗效和安全性已渐接近国际水平,但大部分靶向抗癌药依赖进口。”北京朝阳医院总药剂师刘丽宏说,国内靶向抗癌药市场面临加快满足百姓优质、高效用药需求的挑战。
面对巨大的需求,中国抗癌药物市场正以每年百亿元的增速高速扩张,而在政策支持下,进口抗癌药迎来爆发式增长,会否进一步挤占国产药的生存空间?国产药如何能让患者有更多便利优价的选择?
专家指出,老百姓要真正用上更便宜的抗癌药,必须鼓励国产抗癌药的创新和研发,在市场上形成与独家进口药的竞争。也就是说,需要有在质量和疗效上都能和进口抗癌药媲美的国产抗癌药,尤其是国产创新药。
目前,虽然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等一批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已经通过“绿色通道”上市,或进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但解决国内抗癌创新药缺位之“痛”仍然任重道远。
颜建周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医药产业政策环境,提高我国创新药物和高品质仿制药的研发、生产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药品可及性,在实现对部分进口抗癌药临床替代的同时,缓解进口药短缺的困境,减轻居民就医负担。(参与记者: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