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会议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积极财政政策
有助对冲负面影响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主要部署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确定更为有效的投资措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会议首先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税收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国家在推进企业税制全面营改增后,第三方评估机构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17年,营改增累计减税额达到了6993亿元,如果算上按季缴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和金融机构,减税总额已经超过7000亿元,所有行业均已达到税额只减不增。前期工作的突出成绩,让我们对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更有信心。
当前,市场上存在着对于财政收入上升的偏颇看法,有人认为财政政策是“伪积极”。此次会议给了市场一针强心剂,再次释放明确信号,财政政策有助于扩大市场总需求,对经济稳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减税等举措,不仅提升了市场需求,更能比较明显地减轻企业和民众的负担。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立目标,要确保全年减轻税费负担1.1万亿,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的扣除比例。站在企业的角度惠及实体经济,真金白银大力鼓励科技创新,将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流动性充裕的环境。
从长远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持续下去。此前从防控金融风险的角度,大力去杠杆引发信用收缩,流动性趋紧,使整个社会投资与需求也相应收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此次会议明确“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这将有效地把相应的负面影响进行对冲,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或得到有效改善,未来市场将整体在宽松状态下运行。这也是财政政策协同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货币政策基本确定
“宽松”走势
与“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相对应,要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稳健的关键就在于“松紧适度”。“松”的关键在于,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宽松的资金环境,给市场回暖提供强大的资金池支持,不排除未来还有为了保证流动性降息的可能。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基本确定了未来货币政策的“宽松”走势。今年以来,去杠杆力度继续加大,一定程度上导致流动性紧张,资金成本飙升,有的地方和领域超过了实体经济承受范围。当然,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宽松”货币政策,不能理解为“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而是对流动性过于紧张的一种纠偏。
而“松紧适度”之“紧”,关键在于实施台账管理,建立责任制,让财政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各项减税政策落实到位,并且引导降准资金流向小微企业,流向实体经济,严防资金溢出,也要控制实体经济“过度金融化”风险。
用货币政策的松紧适度来保证积极财政政策的施行效果,两者有机结合,协同作用,当能形成良好的化学反应,杜绝“大水漫灌”,并从政策落实处进行精细化、区别化调整和定向调控,做到“一针见血”式刺激,共同为市场营造适度宽松的环境。
不仅要从政策角度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整体促进“松紧适度”,而且还要从拉动投资角度,为市场注入一定的资金活力。
未来仍将实施
结构性去杠杆
我国从2016年大力推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从政府自身以身作则,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在日后的工作中,应当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曾经国有企业主导的“交通、油气、电信”等领域继续为民间资本敞开怀抱,引进民间资本与政府的合作,带动民间投资参与实体经济建设。
在吸引更多民间投资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地方财政存量资金。要督促盘活地方财政存量资金,引入金融机构参与到融资平台公司的运作中来,遵循市场化原则合理满足融资需求,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拉动民间投资与适度宽松的财政金融政策相结合,将有利于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给予政府更多操作空间,有利于积极推动PPP等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的新模式产生,提高地方医疗、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当然,在保证市场适度宽松和针对性刺激的同时,维护宏观经济的安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需要的刺激是更加安全、更加平稳的刺激,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在《2018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所表述的,未来政策将由“去杠杆”提升为“稳杠杆”。可以预见,未来仍将实施结构性去杠杆,大力推动“僵尸企业”合理退出,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降低市场无效杠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防止产生更多经济泡沫。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召开,给了市场更大的信心。国家未来在保证经济安全的情况下,“松紧适度”和“稳增长”将是主基调,从一二产业的提质增效到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从传统市场竞争领域到由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领域,每一个行业都将享受到适度宽松带来的政策红利。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