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采访,周先民推了又推,他觉得自己没做啥。
也许因为他的身份有点特别,作为一名在中铁十四局奋战了一辈子的铁道兵,2015年,在建成南京长江隧道后光荣退休。“一辈子山南海北地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终于退休在家陪陪老伴,带带小外孙,久违的天伦之乐。”周先民谈起重返工地,有一丝对家里的愧疚。
2017年3月,项目经理陈鹏以邀请老领导参观为名,把他“忽悠”到工地。苏通长江GIL(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综合管廊隧道工程系世界GIL电力隧道第一次采用大直径泥水盾构穿越长江,隧道全长5468.5米,盾构机开挖直径12.07米,深度在水面以下79米,是目前国内埋深最深、水土压力最大的隧道。
这个项目71人,平均年龄只有28岁。“虽然此前我们成功建设了南京长江隧道等4条大盾构过江隧道,但这一次和公路、地铁隧道不同,是重大创新工程,不能有任何闪失,必须提前辨识每一个风险。”周先民看着这样一个“超级工程”和这样一个年轻的团队,他决定了,留下来。“这个项目的领导班子是我看着从大学生一步一步走上管理岗位的,接手这么重大的工程,我特别欣慰。我做了多年项目书记,隧道施工和管理还都有些经验,所以,我想,把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
“这都不是事。”这是周先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他眼里,被大家夸赞的一件件“事迹”,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没什么大不了。
副经理顾传生负责江北工区,他说,一万平方米的场地上,每个地方都有周书记的脚印。他永远是第一个起床的人,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到整个工地查看一圈,晚上九、十点钟,再去对各个用电设备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敬业的精神,对工作认真负责,每件事必须要有个结果,从不半途而废。”
安全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王举举,分配到苏通管廊项目部,从周书记那里学到了很多并迅速成长。他说:“凡是有人工作的地方周书记都会前前后后仔细查看,关心工人的状态、情绪、工作环境,提醒工人材料摆放要整齐,安全帽、工作服穿戴要整齐,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一桩桩,一件件,周先民的率先垂范给年轻人成长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正如项目经理陈鹏所言:“他的眼里有种信仰的光芒,他融入血液的正能量让每个人情不自禁地端正自己的行为。”
盾构工区副经理孙旭涛的孩子出生时,他回家待了几天就匆匆赶回项目,孩子眼看快一岁了,这个做父亲的始终没回过家。周先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专门找到孙旭涛,说:“我知道你是因为现场忙,怕耽误工作,但是孩子也很重要,再忙你也应该回去看看。”后来,周先民帮助他调休,让父子团聚。
在项目部职工眼中,周先民不仅是一名安全员、一名调度员、一个大管家,更是一位具有亲和力的“超级老爹”。
项目部90%以上是年轻人,新分配的学员赶上这样的超级工程,既兴奋,又有巨大的压力。每天晚上九点多,周书记从工地巡视回来,接着会挨个办公室转一圈,总是关心地询问还不回去休息啊、饿不饿、别总熬夜。大家感觉心里暖暖的。
今年春节前,井下机电领班曲春雨找到周先民,磨蹭半天不好意思说出口,原来他老家新购了住房,要还房贷、车贷,一时工资不凑手。周先民二话不说,当时就给他微信转了3000元,并叮嘱他,有困难随时开口,千万别因为心情不好影响安全。
周先民觉得女孩子在工地上不容易,经常自己掏腰包给她们买水果,时间长了,他怕大家不好意思,就说:“我每次都买多,吃不了就坏了,太浪费,你们算帮帮忙。”
“周书记的思想教育不是照本宣科,总是把教育联系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大家听后觉得很受用。”工程部副部长孙长松说:“今年春节我在项目部值班,节后回家探亲,周书记叮嘱我路上注意安全,到家后打电话给我在家好好休息,好好孝敬父母,工作上的事先放一放。这些话我一直记在了心里。”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尹晓燕 刘月诗 刘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