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4%受访者认为公共景区经营过度依赖门票价格影响旅行体验
邓薇依认为,一些历史景区经营过度依赖门票会让商业气息掩盖了其韵味。“我能够理解景区运营维护需要收入,但感觉门票价格形成机制应该更科学更透明,而不应巧立名目、分段收费”。
调查显示,对于公共景区经营过度依赖门票的情况,58.4%的受访者指出这会影响游客的体验,50.4%的受访者认为这降低了游客到景区旅游的愿望,48.6%的受访者觉得这容易引起价格上的无序竞争。受访者的其他看法还有:景区项目只能靠门票获利(43.4%)、缺少景区门票价格监督机制(40.9%)、景区的公共属性被淡化(31.7%)和经营管理成本被转嫁给游客(24.7%)等。
杨勇认为公共景区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收入的来源,在门票经济之外还需要考虑其他方面的收益。“如果仅算门票上的收益,有可能会导致商业气息太重,旅游体验感差。可以通过提升游客在休闲、住宿等方面的体验,让游客有更长的停留时间”。
对于公共景区经营,调查中,68.6%的受访者建议完善公共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60.6%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对公共景区门票价格的监管,53.7%的受访者建议充分挖掘景区的特色,45.5%的受访者建议提升景区配套的公共服务质量,32.6%的受访者建议加强旅游与其他产业的结合,丰富旅游产品。
杨勇认为,不能把景区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割裂开来,要采用“大旅游”的思路发展地方旅游业,算综合的经济账。“旅游业对当地的经济、营商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尤其对一些地方品牌塑造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建立起对景区的补偿机制,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刘思敏认为,我国的景区应该分成公益型、市场型和混合型三种,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具有明显社会价值的公益性景区应该降低门票收费,让更多的人能去体验,依靠市场投入建设的市场型景区的价格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对于兼具两种特点的混合型景区,其门票价格应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最高限价管理。
刘思敏还建议建立起国家公园体制,为景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公益性的景区应该有国家级、省级和城市公园三级。目前我国仅有城市公园这一级,还没有形成三级的形式。理顺投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规划管理景区门票。国家公园体制完善后,对属于国家一级的可以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对最具特色的也最需要保护的景点进行管理和维护,同时鼓励社会企业赞助以及志愿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