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的渐次变化,决定了旅游发展的“力点”“亮点”和“爆点”
40年旅游业的发展明显是一条非均衡发展的轨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市场发展,逐步到三大市场全面发展;从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到全域发展;从旅游行业发展到旅游产业发展,再到“旅游+”的产业集群发展;从单领域突进到全域发展,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产业的定位是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能量、规模、效能是不断增强的。
拿着40年的成绩单,很容易形成一种虚妄的骄傲认识,认为旅游业的顺利发展在于“人力”,甚至认为是部分人的“人力”,其实不是,是“趋势”。这40年国家发展的大势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从单领域突破到全方位提升,大趋势中的“大事件”形成了旅游业的各种“力点”“亮点”和“爆点”。
然而最根本的,这40年间几次大的历史跨越、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人民群众成长中的需求。在第一个10年初创发展期,中国人均GDP只有154美元,很穷,旅游和人民群众是“绝缘的”。但是改革开放的双向效应直接启动了中国人的旅游需求,如同山顶的雪球,最初推动这个雪球的时候,还没有人看到雪道到底有多长。
到第二个10年,1994年开始研究推动国内旅游发展时,人均GDP才317美元,而到1998年研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时候”,人均GDP已经达到873美元。这个期间是国家转轨变型启动内需的经济发展阶段。记得当时我们在研究中大胆预测,“中国人均GDP即将达到1000美元,其中部分人群已达3000美元以上,这是一个国内兴起的阶段。”奋力推动旅游业这个大雪球从“先导性产业”轨道拐进了国内需求的“大产业轨道”。
再到第三个10年,国家经济持续发展,2006年人均GDP超2000美元,2010年超4500美元,2015年超7000美元,而2017年已经8800美元,这个跑道越来越长,雪层越来越厚,旅游市场需求催动,雪球已经大到超过所有人的预想。
旅游业的跨历史发展,是走在一条人民需求的“渐变线上”,和这个需求恰当配伍的发展定位,不是人为定位或拔高的过程,社会主要矛盾的渐次变化决定了旅游业的作用位点不同。旅游业的定位过程,是不断深化的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关系的一个认识过程。
(作者为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
杜一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7月27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百场宣讲进工地”四川地区首场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科学园区项目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