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守护三江源的年轻人

来源:人民日报
2020-11-15 09:35:29

  雪山上的科研人员:

  潜心监测雪豹踪迹

  今年4月,当许多人还宅在家里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雪阳正在海拔4600米的山坡上气喘吁吁,望着对面烟灰色的嶙峋山石,她期盼着会有一只雪豹悄然蹲伏其中。

  这里是位于青海三江源的阿尼玛卿雪山,对于常年研究雪豹的李雪阳来说,此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伙伴们一起,通过红外相机的定点监测、痕迹调查等方式对这里生存的雪豹进行“跟踪调查”,而这其中,颇为重要的便是搜集研究雪豹的粪便。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2007年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植教授创办,其创办初衷就来源于三江源保护—希望重新定义自然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可能。在青藏高原山地生态系统中,雪豹无疑是一个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象征。2009年开始,北京大学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团队开始在三江源关注以雪豹为旗舰物种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北京大学博士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肖凌云就是其中一员。

  2010年,肖凌云硕士毕业从瑞典回国加入吕植的研究组,投入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回国后她发现,身边有很多和自己有着类似想法的年轻人,“被祖国的大好河山吸引,选择把青春岁月投入野生动物保护,实现自我价值。”

  带着兴奋,她扎到4000多米海拔的青藏高原。“条件很艰苦,高寒、缺氧、常常一个月洗不了澡,但很充实。”在研究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社会系统”过程中,肖凌云发现,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这里极其广阔的面积和极端缺乏的本底数据,“这仅仅靠几个研究者显然是完成不了的。”

  2012年夏天,肖凌云和小伙伴们尝试发动当地农牧民系统地收集科学上可靠、可分析的数据,用来做种群密度、种群动态监测等分析,并反馈到保护行动中去,形成当地居民自发保护的闭环。

  在青海玉树通天河沿岸的云塔村,他们尝试了符合科学设计的有蹄类样线监测培训和针对行踪诡秘的食肉动物的红外相机监测培训,监测队员全是当地村民。“我们并没有额外支付相关费用,但当地群众出于为家乡做点好事的愿望,很积极地参与进来。”肖凌云说。

  自此以后,每个月村民们都去自己负责的山谷,拿着记录表格、罗盘、望远镜,定点观测记录岩羊数量,放置红外相机,就这样风雨无阻坚持到现在,一晃8年。

  “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尝试,在2015年迎来了机会。”肖凌云说,2015年,三江源成为了第一个试点国家公园,他们在昂赛乡的监测点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试点区。国家在当地推行一户一岗,从居住在国家公园里的每一户人家选出一位生态管护员,按月发工资,购买他们的监测与生态保护服务。“我们的项目显示了牧民做生态监测的无限可能,这在国家公园政策中得到了体现。”肖凌云不无自豪地说。

  如今,来到三江源参加雪豹保护的成员越来越多,他们有些是研究者,有些是志愿者。“在我国这样辽阔的国土上,自然保护需要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也需要全民的参与。”从2011年开始驻点三江源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保护主任赵翔说,“未来,我们会继续驻守在这片土地上,推动以雪豹为旗舰物种的社区保护工作,长期关注这里人与野生动物的共存关系,更好地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服务。”

  版式设计:张芳曼

1 2 3 共3页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