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背着20斤重的办公设备,徒步前往至今还不通公路的马喇乡龙溪村1组。
检察官在小南海镇一级水源地一个排污口取样,查看整改情况。两个月前,这个排污口将未达标的污水排进水源地,检察室向当地镇政府提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
检察官主动上门,到五里乡五里村7组的曾秀英家核实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情况。
检察官平和的态度让药店店主的情绪稳定下来,开始认真聆听检察官的建议和意见。
桐木村余大爷(右一)私自砍伐了自家林地14棵马尾松被处罚。检察官在补种现场,向村民讲解林木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
79岁的黄世碧老人,抚摸着汗流浃背的检察官潘珂,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检察官在杉岭乡希望小学,以情景剧形式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防侵害课。
在马喇乡龙溪村1组,检察官给失去右臂的残疾人兰立琼解释为何她家的危房改造申请没有得到批准。
濯水镇人罗远阳(左一)接到一个自称是公安局的来电,经检察官带着他到派出所核实,来电系电话诈骗。
两个身背背篓、穿着检察制服的年轻人,跳跃着跨过一条小河。一人的背篓上挂着检徽,一人的背篓里插着“流动检察室”牌子。水面上,倒映着他们汗流浃背的身影……
山里人叫他们“背篓检察官”,他们来自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检察院驻濯水、石会检察室。
“背篓检察官”过的那条小河连接着好几个不通公路的村子,平时勉强可以跳过去,到了涨水时,过河就成了难事。
前不久,记者到这里采访,跟着检察室主任潘珂一起过河,不小心脚下一滑,两只脚都踏进了水里。“常在河边走,哪儿有不湿鞋的。我们都习以为常了。”潘珂抖抖背篓,笑着说。
背篓,竹子做的,是黔江山里人祖祖辈辈出行的必备工具。这里地处武陵山腹地,山高路险,有的村子至今没有修通公路。山里人出行把物品装进背篓里,腾出双手,爬山下坡方便,久而久之,背篓像眼睛、像手足,不可或缺。
3年前,潘珂接过老检察官留下的背篓,带着几名“90后”,走遍了辖区全部219个村居,将检察工作延伸到大山深处……
到这里采访的第一天,记者跟随3位背背篓的检察官和工作人员,来到79岁的黄世碧家。准确地说,黄世碧的家不是家,一个用空心砖和木板围成的简易棚子,屋顶和四周裹着几块残破的塑料布,这原本是个养蚕的棚子,里面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距棚子十几米外,是黄世碧儿子居住的崭新的二层小楼。
潘珂说,来黄大妈家,是因为黄大妈提出申请,检察室支持起诉,帮助她向儿子追讨赡养费。
三个人放下背篓,从里面掏出办公用品,记者看到,潘珂的后背被汗水浸透,制服紧紧贴在后背上,形成了一绺一绺的图案。但他却好像没感觉一样,也顾不上擦擦脸上的汗水,一边记录着黄大妈的哭诉,一边不时询问着细节。
临走时,潘珂一边背背篓一边说:“你的事我们管定了。”黄大妈眼圈顿时红了,她两步一停三步一送,跟着检察官身后的背篓走到了村口。
在濯水镇,有家小药店。药店是一个祖孙三代都是“赤脚医生”的家庭开的。
小药店里的药不仅可以论片卖,临时没带钱还可以赊药。药店里有医生,是父子俩,据说医术高明,四邻八乡的口碑极好。或许因为这两个缘故,小药店极受当地群众欢迎,时常门庭若市。
小药店有致命的硬伤:卖药,但没有药品经营许可证。
“背篓检察官”走访时发现,这个问题不仅这一家药店存在。
按理说已经有了调查证据,完全可以不去现场,检察室直接给当地食药监部门提出诉前检察建议就可以了。但检察官们不这么想,他们的想法是:“这样是简单省事,但是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查封药店,是想把好事办好,让老百姓更放心地在这里看病买药。”
事关群众的事,不能简单处理。“背篓检察官”和食药监所的工作人员来到小药店。
刚进药店门,就听到店主气呼呼地质问:“你们来干啥?有本事关了我的药店!”
“你别生气嘛,我们没权力关你的店,这次和食药监部门的同志一起来,是想告诉你怎么尽快办好药品经营许可证。”“背篓检察官”和风细雨地说。
这一情景让记者颇感意外。没想到,“背篓检察官”不仅受累,还得受气;不仅履职,还得替群众着想。
在当地采访时,许多群众告诉记者,他们特别希望看到背背篓、穿制服的检察官,看到背篓+制服心里踏实。
为什么背篓+制服那么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其魅力何在?记者以为,这是因为检察官心里装载着人民群众、背篓里同样装载着人民群众。这不正是“政法战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吗? (□本报记者杨晋峰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