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执法检查发现
“2017年全省违法犯罪未成年人13517人,比2016年下降了4.82%,涉及校园欺凌、校园暴力案件逐年减少,形势总体可控。”
7月23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山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进行审议。
此前,受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托,6月下旬至7月上旬,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对山东省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
报告在列举了全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取得实效的同时,也列举了“一法一条例”在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校园暴力案件逐年减少
报告提出,全省各地紧紧围绕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求,坚持教育、预防、矫治、保护相结合,强化责任落实,预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按照“一法一条例”的规定,各级政府普遍成立了预防工作专项组和专门工作协调机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分工负责,为加强预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各市普遍把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七五”普法规划,结合本地预防工作实际,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司法机关对罪错未成年人采取“教育、感化、挽救”措施,法检“两院”普遍成立了少审、未检部门,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犯罪司法保护制度。
按照普法责任制要求广泛开展法治教育。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普遍开展法治宣传教育,98.5%的中小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法治教育开课率达到100%。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共青团、妇联、学校、社区普遍建立法治教育基地、社区法治中心等教育阵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广大未成年人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得到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3689个。
未成年人犯罪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下降趋势,2017年全省违法犯罪未成年人13517人,比2016年下降了4.82%,涉及校园欺凌、校园暴力案件逐年减少,形势总体可控。
涌现一批可推广复制的经验做法。各地积极探索创新预防工作新形式,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好经验。省检察院青少年法治教育青岛基地建立了知法、学法、说法、守法等11个主题场馆,形成了以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为主、安全自护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如聊城市依托专业社工提高帮扶工作水平,开设了“青竹计划”“向阳花开”项目,烟台市福山区检察院对问题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观护、回归进行一体化设计,创立了“青樱护航”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法律实施尚存五方面问题
报告指出,全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仍存在五大问题。
“一法一条例”普法宣传和依法履职不够到位。有的地方认为预防工作是软任务、软指标,难出政绩,领导力量、领导精力投入不够,依法履行统筹协调职能不够有力,听取汇报、研究问题、部署工作不够经常化、制度化,督促检查流于形式。全省仅有8个市按规定制定了预防工作总体规划或年度计划,尚有9个市没有制定具体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有些地方不重视宣传媒体在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对“一法一条例”宣传力度不够,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普及不够广泛,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还有一些地方未成年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专业人员欠缺。虽然各级财政将预防工作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但省、市、县三级工作经费普遍不足,乡镇(社区)工作经费拨付更是困难。
各成员单位尚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一是组织协调作用发挥不充分,虽然各级综治部门均设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专项组,但开展预防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不够,成员单位之间缺乏沟通配合,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现象。二是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工作衔接不紧密,失去家庭监护、失学辍学的未成年人,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不管”人员。据统计,2017年全省闲散青少年近4.3万名,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三是对少数弱势未成年人群体缺乏必要的帮扶救济,一些流浪乞讨和经济困难家庭的未成年人,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救助,长期被社会边缘化,容易产生不良心理,易受社会不法人员胁迫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四是司法机关与家庭、社区、专门学校之间对罪错未成年人的帮教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目前我省还没有规范标准的专门学校,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场所和设施普遍缺乏,矫正的内容、方式、效果等没有统一标准。
学校法治教育存在短板弱项。一是法治课程设置不规范,由于教育部没有将法治课作为独立课程列入教学大纲,各地学校法治教育千差万别,法治教育课时少,法治教材不统一,专业法治课老师普遍缺乏,法治教育方式方法单一。二是普遍缺乏专业心理疏导教师,对一些成绩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时发现并跟进干预,往往一味说教,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有的学校热衷追求学校荣誉和升学率,往往劝退或者开除问题学生,造成这些学生流向社会,形成较大隐患。三是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现象还没有彻底根除。
部分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失当。有的家长法治、道德素养不高,子女教育存在“溺爱型”“打骂型”“误导型”等错误方式,使子女容易产生自私、偏执、狭隘、极端、暴力等心理性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健康,甚至诱发犯罪。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犯罪服刑或者出现变故等原因,对子女监护不到位或丧失监护能力,导致他们在成长期缺乏必要的家庭关爱,产生这样那样问题。
社会环境整治工作不够彻底。一是网络环境监管存有盲区,有的网络娱乐经营商唯利是图,通过即时通信工具、直播平台、小视频等,非法传播暴力、色情、赌博等有害信息,严重毒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相关部门管控查处力度不够。二是学校周边治安秩序防控不到位,有的网吧、歌舞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仍存在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现象,有的地方对问题未成年人聚集行为未进行有效管控,容易形成不良团伙。三是公益性文化娱乐活动和基础设施不够,文化娱乐活动内容形式单一。
执法检查报告为此提出建议:加强组织领导,构建齐抓共管的社会大格局;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强化综合治理,净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提升罪错未成年人矫治工作水平。
本报记者 曹天健 通讯员 李云刚
7月27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百场宣讲进工地”四川地区首场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科学园区项目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