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 题:村民烦心事,律师“坐门诊”——北京延庆“法律门诊”探索农村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
新华社记者白阳
“全体村民,北京城里来的常律师今天在我们村‘坐诊’,有法律问题的村民,请马上来大队进行咨询。”
周一下午,珍珠泉村的大喇叭准时响起了“法律门诊”的“开诊”广播。不一会儿,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坐诊”律师身边就围满了前来咨询的群众。
“我婆婆和我爱人一起出钱盖的房子,将来怎么分?”“我和邻居对一处共同过道的划分有争议,咋解决?”……咨询的村民求知若渴,解答的律师耐心细致。
这是记者在北京市延庆区珍珠泉乡调研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延庆区地处北京远郊,辖区内大多是山地,长期以来交通不便,法律资源较为薄弱。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引入区外法律力量,通过推行“法律门诊我来选”“农村法律明白人”等新机制,探索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
“原来我们村民打官司,得跑到70多公里外的城区找律师,费时又费力;自从律师每周来村里‘坐诊’,法律上面的问题当场就能解释得明明白白,还能用专业知识及时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大家对他们都很信服。”珍珠泉村党支部书记于甫琴说,村里开了“法律门诊”后,村里的纠纷数量明显少了,村民们“遇事找法律”的意识明显增强。
据统计,自2019年6月以来,来自全北京16家签约律师事务所的84名“门诊”律师,累计在延庆区服务近5万人次,参与接诉即办63次,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有效满足了当地群众的法律需求。
延庆区开展农村“法律门诊”的探索实践,是我国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根据今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到2022年,我国要努力实现涉农法律制度更加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层执法质量明显提高,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
记者从北京市司法局获悉,北京市已于近日出台加强法治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对本市法治乡村建设作出全面统筹。
根据该计划,到今年年底,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覆盖率要达到15%,到2022年要达到30%,在广大乡村全面营造法治可信赖、正义可期待、权利有保障、义务须履行、道德应遵守的良好法治氛围。
为此,北京市下一步将继续完善涉农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重点推动生态涵养区立法工作;推进涉农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化面向农村基层的乡镇综合执法改革;强化乡村司法保障,搭建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庭、站、点”三级参与治理网络;加大农村黑恶势力犯罪案件的督办力度,推动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建立衔接机制。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