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13人死亡、158人受伤、14万余人受灾,部分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
地震猝然而至,救灾十万火急。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组织抗震救灾,把搜救人员、抢救伤员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减少伤亡。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要求抓紧核实地震灾情,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尽快抢修受损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迅速果断的应对,坚强有力的号召,星夜兼程的驰援,这些都在短时间内凝聚起战胜灾难的无尽暖流。
有一种力量,已经挺进震中。地震发生后数小时之内,四川省人民医院应急救援快速反应小分队、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武警四川总队、四川消防救援总队等多方力量即刻赶赴灾区,第一时间进入到战斗状态。每一次地震灾害的倏忽而至,都会在第一时间检视着国家的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救援能力。此时,任何部门的任何表现,都是管窥国家地震应急救援整体机制的观察点。以“震”为令,踏上征程,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最高天职和最大守护。而此次救灾力量精锐尽出,再一次见证了我们众志成城的国家力量。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但我们不能悲观地把它视为人类的宿命。抗震救灾,不仅是对此刻身处灾区群众的救援,更是凝聚起走向明天的希望。这也是人类能够繁衍至今的动力所在。情怀事大,见于细微。科学有效的统一指挥、周密完备的统一部署,才是战胜地震灾害的根本保证。这需要一种“铁”的力量,更是一种“铁”的担当。地震发生后,受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委托,四川省长尹力出发赶赴地震现场指导救灾工作。应急管理部则是连夜组织工作组赶赴震区指导地方救援救灾工作,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紧急调拨5000顶帐篷、1万张折叠床、2万床棉被,支援抗震救灾工作……万众一心、不畏艰险,牢牢把握抗震救灾工作主动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灾害。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地动山摇之下,更能见到同舟共济的凝聚力;残垣断壁之中,更能鼓起携手前行的精气神。15岁女孩李雨秦被救之后,哽咽说:“如果没有他们,我可能真的坚持不下去了……就是因为祖国有这样一群人,我们才有更好的未来!”女孩感谢的“那群人”,至今仍然奋斗在地震救援一线。从芦山到鲁甸,从兴文到长宁,每一次地震灾难对于“最可爱的人”而言,都是新的动员、新的出发。他们,是真正在岁月静好之下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人。
这次抗震救灾,我们看到了“守土有责”的担当,更看到“走在前列”的突破。
灾害发生前,大陆地震预警网为距震中51千米的宜宾市提前10秒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预警。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代表目前中国的地震预警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这背后,是中国防灾减灾的呕心沥血和十年磨剑。
灾害无情,但人可更有为。这次地震灾害的预警实践中,我们淬炼了本领,也增强了自信。未来,对于生命的守护,我们将更有一份笃定的把握。
地震过后,不管伤痛几许,随着时间对伤痕的抚平,人们都将再归于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这预示着更长时间周期的工作的开始——群众生活安置、基础设施抢修、资金物资保障……救灾还未结束,重建已在接力。在“上上下下一盘棋”的宏观叙事之中,我们将看到更多温暖的落脚。(谢伟锋)
四川省长宁县双河镇一处临时安置点内,救援人员躺在地上小憩。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6月17日22时55分发生6.0级地震,震中位于长宁县双河镇,许多房屋在地震中受损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