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高铁霸座的新闻层出不穷,“霸座男”“霸座女”“霸座大妈”……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出现外籍人员霸座现象。如何惩治霸座更有力度、如何维护乘客合法权益等话题成为舆论焦点。
针对有网友感觉“霸座乱象突然增多”,经济日报记者向铁路部门相关人员了解到,其实这类现象一直都存在,近期也没有明显增多的迹象。只是舆论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度有了明显提高,给人以“霸座乱象集中爆发”的错觉。
专家表示,舆论普遍对“霸座”行为予以谴责,并要求相关部门在惩治类似行为时更有力度,更有威慑力,这表明公众的文明观念、公德意识有了较大提高,对不文明现象和低素质行为的容忍度有所降低。从某种意义上说,公众对这一话题的持续、高度关注,能够倒逼公共空间恪守规则共识的形成,促进社会治理的完善。
事实上,针对“霸座”行为,不少网友的分析不无道理。有网友表示,乘坐列车对号入座是基本常识。为何有人非要“霸座”?从表面上看,是因为这些人无知、无畏、无理。从根本上说,这样做能给霸座者带来即时的好处。比如,站票可以抢到座位、二等座能坐商务座等。但他们为此付出的成本极低。无理者得利、遵纪者着急的现象普遍存在。
对于网友认为有关方面管理不严、应对不力的声音,铁路部门也表示出无奈。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很多短途高铁已经不再配备乘警,改为安全员,但安全员没有执法权,遇到类似强行占座的情况,也只能求助下一站的铁路派出所。此外,目前“霸座”行为处理主要按《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扰乱公共交通秩序的有关规定执行,无法重罚,具体强制措施并不明确。而且,在强制带离“霸座”乘客的过程中,若当事人激烈反抗,在空间相对狭小的列车内,很容易对其他旅客造成伤害。
因此,专家建议,要在法律法规方面进一步明确对“霸座”的处理规定,对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形予以说明,明确火车上的行为“边界”,让乘车人有界可守,也让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据可依。只有这样,执法人员才能理直气壮、有理有据、程序完备地开展执法,对不文明行为形成有效震慑,鼓励良好风气的形成。否则,执法过程中就会出现怕麻烦、畏难情绪,从而导致问题处理不及时,形成“破窗效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