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让燕麦从“地头”走上“餐桌”的科学家任长忠

来源:新华网
2020-10-02 08:01:06

  新华社长春10月1日电 题:让燕麦从“地头”走上“餐桌”的科学家任长忠

  新华社记者李双溪

  金秋时节,位于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农业科学院燕麦下茬复种的试验基地,绿色的燕麦草映衬下,金色的油菜花、红色的荞麦花形成了五星红旗图案。这是白城市农业科学院院长任长忠设计的景观农业带。“虽然遭遇了三场台风,但今年基地燕麦的产量与去年持平,每亩可产燕麦400多斤,下茬复种又取得了新进展。”任长忠说。

  作为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近两年,任长忠基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成功,带头开展燕麦从生产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创新研发。他要解决燕麦从“如何种”“如何用”到“怎么吃”“用得好”的问题,让燕麦从“地头”走上“餐桌”。

  任长忠1988年大学毕业后,30多年扎根于白城市农业科学院。1998年以来,该院先后与加拿大、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建立了燕麦荞麦项目的长期合作,引进了大量优良种质资源和先进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带动了我国燕麦荞麦科研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燕麦杂交育种的成功率低,按照正常育种进度,至少得12年才能培养一个品种。为了缩短周期,任长忠决定北育南繁——每年6月、7月在白城收获、夏繁,10月收获后又到云南进行南繁加代。就这样,他带领团队实现了三季种植,相当于1年完成3年的科研任务。

  任长忠带领团队用22年培育出23个燕麦新品种,在国内首次发现了燕麦光照不敏感基因材料,并育成极早熟燕麦新品种白燕8号,为我国极早熟燕麦种质创新做出突破性贡献,实现了燕麦一年两季双熟,填补了全球北纬45度地区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他育成的优质广适的白燕2号等燕麦新品种推广到全国17个省区市。

  燕麦属于健康谷物,具有降低胆固醇、血脂和控制血糖的作用,其可溶性膳食纤维远高于其他谷物;燕麦还是优良饲草,一年两季栽培的“一粮一草”模式可以为畜牧业提供充足饲料;燕麦还是治碱先锋,可以修复改良轻度盐碱地。虽然种植燕麦的好处很多,但长久以来却推广困难。“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少有燕麦食品,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市场,农民种植燕麦的积极性不高。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局面。”任长忠说。

  为了提升燕麦荞麦的附加值,任长忠带领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将研究的重点从育种和栽培转向优质原料生产和加工。“要真正解决‘怎么吃’‘怎么用’的问题。”任长忠说。

  在农业农村部的支持下,他依托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国内17个省区市38家科研和教学单位,全面开展燕麦荞麦育种、栽培、加工的全产业链构建工作。经过联合攻关,改变了原来生产与产业脱节的局面,使科研、教学单位与加工企业紧密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通过产学研合作,突破了6大类40多个产品的加工技术瓶颈,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燕麦加工能力。尤其是解决了燕麦与大米不能同熟的技术难题,开发出燕麦大米新产品,研发出了全燕麦面条、大粒燕麦片、燕麦苗粉、燕麦酒和燕麦化妆品等产品。

  任长忠还谋划了燕麦荞麦“大众化”“高附加值”“低血糖生成指数”的“大、高、低”产业发展思路,拉动我国燕麦种植面积由原来的450万亩提高到目前的1200多万亩,国产原料及产品市场份额由不足10%上升到80%以上;带动有规模的燕麦加工企业由十几家增加到目前的150多家;带动了38个国家级贫困县、350多万人增收脱贫,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成长为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是党和国家的培养给了我成长的阳光雨露,我要用燕麦荞麦回报这份关爱。”任长忠说。

责任编辑:刘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