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打磨科技“利器” 端稳中国饭碗

来源:科技日报
2020-10-13 09:47:31

  专家建言后疫情时代如何守护粮食安全

  打磨科技“利器” 端稳中国饭碗

  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刘碧云 胡海明

  热点追踪

  2020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多国限制粮食出口,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后疫情时代,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增收,培育适应市场要求的水稻新品种,实现粮食生产的绿色、高效、安全和生态的要求?

  “后疫情时代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出路在科技,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农业是方向。”9月底,国家863重大项目“绿色超级稻新品种选育”等现场观摩会在福建三明市沙县举行,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谢华安如是说。

  连年丰收,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洪涝灾害影响和国际粮价震荡传导,世界粮食问题再度进入公众视野。联合国此前曾发出预警:今年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如何?

  据国家统计局8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729万吨,比2019年增加102.8万吨,增长3.9%,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态势。

  据农业农村部9月23日官网发布的消息,目前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高位增产,预计平均亩产提高近2公斤,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6500亿公斤的水平上。

  袁隆平院士也在此前的采访中表示:“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希望大家不要担心。”

  我国粮食产量虽实现了连年丰收,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当前,粮食安全的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粮食生产方式转变、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增产边际成本增加、环境因素制约加剧、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现阶段,我国稻米产业正经历由数量驱动向数量与品质共同驱动的变革。”以水稻为例,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指出,我国水稻面临着产能过剩、卖粮难、粮价低、效益差等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农业生产、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改革。稻米的增值之路,要从减产能、普绿色、保安全、美食味、特营养一步步做起。

  “藏粮于技”,从源头实现丰产

  “中国粮食安全压力一直很大。在土地面积的制约下,育种技术的创新,无疑是推动产量增加的重要保证。”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中国农科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在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的水稻育种实现了两次重要突破,使中国的水稻育种水平在世界上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世界农业第一次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矮化育种的成功,把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取得了第一次突破;20世纪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让水稻产量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又增长了20%左右,取得第二次突破。

  2018年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考察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时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育种技术创新方面,谢华安在此间同期举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华南籼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项目2020年现场观摩会上指出,要培育“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品质优及适应性广”的“四性”综合的水稻品种,加强优异种质交流,促进成果产出,成果共享。

  谢华安寄望于水稻科技工作者以传统育种方法为基础,结合细胞工程与染色体工程技术、植物诱变技术、分子育种等技术,深入开展抗逆遗传育种等基础理论研究及优化育种程序,创制具有优异性状的种质材料或新品种。

  温饱与环保兼得,科技引领绿色新革命

  走进沙县夏茂镇西街村的中国稻种南方研发基地,国内10余家研发机构培育的42个“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吸引了院士、专家们驻足观摩。这些新品种全部采用减少化肥与农药的施用、增加农户种粮效益的新型耕作技术,目前长势良好,预计多数品种的理论亩产量超800公斤。

  水稻育种创新很好地解决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温饱问题,但随之暴露出的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以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却消耗了世界近35%的农药和化肥,导致土壤退化、环境问题突出。

  因此,要保证整个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必须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之上,注重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

  张启发介绍,农业科学家经过十几年讨论,形成了第二次绿色革命“高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新理念,进而形成了产量高、品质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超级稻”科学理念,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据了解,“绿色超级稻”的研发方向更侧重营养元素的高效吸收和利用,以及抗病虫害等,在高产稳产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为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新路径。近5年来,“绿色超级稻”品种已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59亿亩。

  此外,“新时代人类对食品的需求,除了能量、营养和美味外,还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张启发建议,要以蛋白质含量为切入点,促进稻米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来说,要减少氮肥施用;要改进食味,提升价值和效益;改善稻田生态,减少稻米重金属含量,提高食品安全性;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