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新兴科技赋能的智慧生活,人们往往会认为发生在大城市。
在吉林延边的安图县龙泉村,三年脱贫路上的新探索,让昔日贫困村的村民也过上了现代化的智能新生活。
秋日的东北大地上,一片丰收景象。这两天,吉林延边龙泉村的书记李忠诚正忙着带领村民们收水稻。李书记说,村子里的地并不多,但种出的精品大米每斤能卖到25元。
吉林省延边安图县龙泉村书记 李忠诚:大米年产四万多斤,销售是供不应求,插秧的时候它就有订单了。
李书记说曾经村里的粮卖不上价,土地也大多撂荒,三年前,村里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扶企业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技术,让龙泉村开始了探索生态现代化农业之路。
如今在8公顷的龙泉村阳光冰泉大米生态农场里,远程检测器将温度、湿度等数据实时传入电脑,过去农民“靠经验”种田,如今转向“靠数据”;生态农场的质量可追溯体系,不仅能识别农户在农田中人工除草、采收等农事行为,还可以将水稻长势、病虫害防治等形成图像远程接受农业专家指导。
吉林省延边安图县龙泉村书记 李忠诚:开始育苗一直到收割开始,都是实时监控,一滴化肥都不叫打。
不仅在农场,在龙泉村特色产业煎饼加工厂的车间里,半自动化的鏊子前,农闲的妇女正忙着制作传统煎饼,这间670平方米的工厂,不到两年,累计销售额达到了201万元。今年的疫情也并没让这里减产,依托国家对扶贫产品的采购政策,以及对口帮扶企业相关资源整合,煎饼搭上了电商、直播销售发展的快车,送上了城市的餐桌。
对口帮扶企业负责人 张维功:我们有客户,有市场的资源,我们在北京又专门建立了销售公司,支持产品的销售,实际上也形成了农民的收入。
“撂荒田”变成了高质量的“科技田”,“传统手艺”遇上了量产的“现代工厂”,脱贫路上的创新探索,让这个曾经经济总量在县里45个行政村里常年垫底的小村,不仅跃居县里前列,也实现了脱贫摘帽。
如今在龙泉村,全村免费覆盖了WiFi,年轻人们继续在智能化的产业中奋斗增收,还弄不明白什么叫互联网的老年人,也在远程医疗的便捷和实惠中真切体会智能生活。村民李大爷说,他得十多年的病,在村医务站接受了北京专家的远程会诊后,经过不长时间的治疗就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了。
吉林省延边安图县龙泉村村民 李文国:我们通过这个设备,这么高级的大夫,我们坐在家里就能给我们看病,原先想都不敢想。
对口帮扶企业负责人 张维功:那我们就运用自己的企业资源,就通过远程问诊的形式,每周我们给他开放两天,实现了整个一个村的村民的就诊问题。现在我们就为安图的五百个贫困户提供了价值三千万元的保险保障,使他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能因为疾病和意外再重新返贫。
(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