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教老人用智能手机,先学会如何“避坑”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11-16 12:59:06

  记者 王琪鹏

  自从学会了手机支付,70岁的陈阿姨觉得生活比以前方便了许多。“出门买菜不用带钱包,扫一扫手机就支付了,感觉特别潇洒!”可兴奋劲儿没过,陈阿姨又遇到了新的烦恼。因为操作不熟练,她在网上下单了两双一模一样的鞋,结果被儿子数落了一顿。

  张叔叔自打有了微信,特别喜欢每天刷朋友圈,对申请添加的好友也几乎是“来者不拒”。“认识了好几个聊得来的朋友”,平素就喜欢交友的张叔叔对这种方便快捷的交友方式很接受,结果前不久因为添加了一个陌生人,养老金差点儿被骗去“理财”,这才警醒了一些。

  陈阿姨和张叔叔的遭遇,在初学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当中颇具代表性。根据科技助老公益组织“夕阳再晨”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虽然希望拥抱“智能化”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但由于网络世界存在许多“坑”,让老年人在跨越“数字鸿沟”时“步履蹒跚”。

  学会了智能手机 风险也增加了

  上周六,一场面向社区老人的智能手机教学活动在北外社区举行。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志愿者们与20位社区老人结成“对子”,一对一地辅导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在全北京,“夕阳再晨”每年大约举办1500场左右的科技助老活动。

  “老人学会了用智能手机,风险也会随之增加,我们必须为老人补上这一课。”志愿者李雨桐说,参加活动的社区老人年龄在60多岁到80多岁之间,他们虽然都有智能手机,但大多数人对智能手机的操作并不很熟练。今天的活动,讲的主要内容就是“防骗”。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熟练程度不同,每次活动,志愿者都是一对一的“小班”辅导,只有比较重要的内容才会上“大课”。为了讲好这次课,志愿者们整理了许多案例,又将这些案例分成几种类型,提醒老人“避坑”,比如,来源不明的链接不要点,见到二维码不要随便扫。

  对此,大学生志愿者钟禄亮也深有同感。每周日上午,他所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蓝天志愿者协会都会到清华东路27号院教老年人操作智能手机。他发现,刚学会了微信基本操作的老年人根本不理解什么叫“垃圾信息”,老年人的微信群、朋友圈充斥着大量转发的虚假内容,甚至成为了谣言“重灾区”。他发现,老人们学会微信之后,特别喜欢分享自己看过的视频和文章,却对这些内容的真实性并没有深究。

  “网上的消息鱼龙混杂,安全课必不可少。”钟禄亮说,网上的各种“坑”不断推陈出新,初学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属于“高危人群”。稍稍让他感到放心的是,老年人的“学习态度”都比较端正,遇到没见过的问题就向志愿者求助,从而避免了一些损失。

  但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这么幸运。今年3月,北京市老龄协会公布了一批涉老诈骗案例。这些案例中,通过微信群、钓鱼链接实施的网络诈骗呈上升态势,尤其是不法分子利用疫情实施诈骗,更具隐蔽性,令老年人难以辨别。

  白领小刘的母亲就遭遇了这样一个骗局。小刘的母亲加入了一个老年拼购群,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名自称是某国际著名保健品公司中国区代理负责人的“祝总”经常在群里讲解新冠肺炎,说的都是老人们听不懂的医学术语。聊天中,“祝总”透露有秘密渠道可以搞到国外研制、专门预防新冠肺炎的保健品。小刘的母亲赶紧询问能否购买,对方表示,目前已有200多人排队,为避免引发哄抢,这件事需要保密,连自己子女也不能说。小刘的母亲“偷偷”向“祝总”转账了4.5万元,结果对方迟迟不发货,当老人发现被骗后,对方却悄悄退群了。

  重视安全问题 却理解不了新技术

  老年人学会智能手机后频频“踩坑”,是因为防范意识不强吗?恰恰相反,老年人对安全问题非常重视。“夕阳再晨”创始人张佳鑫介绍,他们在教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的过程中,当讲到安全方面的问题时,老人的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而且,老人每学会一款软件,只要涉及到手机支付,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问得非常详细。

  既然如此,为何老年人在融入智能化社会的过程中依然属于“高危人群”?张佳鑫认为,老年人不是网络的“原住民”。虽然现在大多数老人已经拥有了智能手机,而且许多老人的受教育程度并不低,但他们并不能理解智能化场景下的应用。“比如抖音,许多老年人无法理解换脸技术和声音合成技术,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看到、听到的就是真的。”

  根据“夕阳再晨”对老年人智能社会融入的一项研究显示,在1748份有效问卷中,仅有41.4%的老年人掌握了手机拍照,近半数老年人无法掌握手机支付,超过7成的老年人无法独立操作健康码。也就是说,老年人在努力跨越“数字鸿沟”时,“避坑”的能力十分有限。

  学习智能手机 也为排解“孤独”

  今年10月,一位老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位男明星的视频,误以为是男明星本人在和她说话,于是追星追到了北京。而警方发现,这些视频并不是男明星本人录制,而是采用AI技术合成的“假视频”。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不少网友对这位老人充满了同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水平都会下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梅丽萍表示,智能手机对于多数老人来说属于全新的知识。老年人对新的知识接受起来有难度,所以增加了老人“踩坑”的可能性。

  除了老人认知水平的下降,梅丽萍提醒,老人的心理状态往往是老人成为“高危人群”的深层次原因。她介绍,老年人普遍“孤独”,但由于老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很少会承认这一点。另外,子女对老人的情感支持也很少。梅丽萍发现,一些老人在住进养老机构之后,虽然子女会经常打来电话,但交流的内容大多是“礼貌性”问候,缺乏更深的交流,这也就为一些打“感情牌”的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梅丽萍表示,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除了有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也有排解孤独的精神需求。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在学会微信之后,爱转发、爱分享的原因。结合那位追星老人的案例,她认为,社会在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同时,还应建设一个老年友好型的智能手机使用环境。

  科技助老应成为一种“集体行动”

  疫情期间,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健康码而造成不便的问题备受关注,从而将老年人融入智能社会的窘境凸显出来。其实,在老年人拥抱智能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不仅仅是“数字鸿沟”。

  重阳节前夕,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表示,民政部门将加强培训指导,鼓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家属等,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信息平台等新技术,帮助广大老年人克服不会用、不敢用、不能用智能技术的困难。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老龄协会也发出倡议,开展老年人信息化培训志愿活动,做好数字化“扫盲”,助力老年人融入智慧生活。

  “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短暂的现象,10年前有,10年后的现在有,未来20年内还是会有。”张佳鑫说,许多人是因为疫情才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而“夕阳再晨”已经在科技助老方面呼吁了十年。这恰恰说明,我国的老龄化国情教育还有待加强。张佳鑫表示,未来社会智能化的发展会越来越快,帮助老年人融入智能社会应当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成为全社会的集体行动。

责任编辑:高爽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