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文化封面

莲池书院:问世间,书为何物

2020-11-06 07:44:2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在这里,元好问“留过踪”,乾隆帝“用过心”,直隶总督“用过功”,末代状元读过书……

  莲池书院:问世间,书为何物

  ▲清代绘画《莲池十二景之万卷楼》。

  ▲莲池书院中万卷楼匾。记者王文华摄

  莲池书院是一处风景,灵动秀丽,让人流连;莲池书院是一部历史,厚重沧桑,令人唏嘘。

  莲池书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中心区域,向为名园,有“城市蓬莱”之称,这一带作为风景已有近800年历史了。

  漫漫岁月,楼台建了又废,废而复建,池生莲花,多少次绽放凋零;院存书籍,好几回收聚散逸。那些曾在池边赏莲、读书的人,来来去去,身影渐次消逝,他们的学识和感兴却留了下来,写在书里、刻在石上,化入风景,融入后来者的认知。书院文脉,如池中莲花,荣枯有时,生生不息。

  引子:问世间书是何物

  时下莲池总是游人不断,清代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已经恢复,最古老的景致却在十二景之外,绿野梯桥,建于元代。

  元代是莲池以至保定城始建的时间,十二景中万卷楼也始建于元,现存为第二次重建,这“3.0版”万卷楼里目前没有书,元代“1.0版”确有数万卷。那时生灵涂炭、神器流离,变现力不足的书籍原难有存身之地,机缘巧合却从大河上下、大江南北集聚到新建起的保定(时称顺天)城中。

  莲池与书及读书人的故事由此展开。

  1250年,61岁的元好问抱病到保定,来看一套书,想依据这套书写本书,写成后死而无憾。

  元好问有个关于生死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写这句时他16岁,从16到61岁,他没有经历多少花前月下,饱尝的是丧乱流离。

  作为金人,元好问亲历了蒙古灭金的整个过程,见证不断的沦丧、劫掠。1233年,蒙古军队进占金都汴京,金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元好问成为俘虏,被押北渡。《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记述其所见,“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随营木佛贱如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劫后余生的元好问主要精力放在写书上,他说:“夫文章天地之元气,无终绝之理。”他要写史,要记录下被摧毁的文明。《金史》说他“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

  元好问到保定想看的书是《金实录》。

  1246年他在《与枢判白兄书》中说,上一年得足痿症,经医治仅免偏瘫,手指一直发麻,但仍要去保定阅读《金实录》,想依据其写史书。“惟有实录一件,只消亲去顺天府上一遭,破三数月功,披节每朝始终,及大政事、大善恶,系废兴存亡者为一书……此书成,虽溘死路边无恨矣。”

  《金实录》是金朝官方编年体史书,本来在汴京,元将张柔抢到保定。《元史》载,入城后“柔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

  保定城也是张柔建设的,1227年他进驻保州后,在废墟上重建。1239年元改保州为顺天(后又改为保定)路,张柔的规划奠定了保定数百年城市格局。他引水入城,建种香、芳润、雪香、寿春四个园林,雪香园就是今天的莲池。

  具体主持建设的是副将贾辅。他和张柔一样喜欢书,从河朔、中原到淮南,每取一地,总是搜罗当地藏书,也运回保定,建起自己的藏书楼——万卷楼。

  作为乱世豪杰,别人都抢金帛红粉,张柔、贾辅却对书籍情有独钟,虽属抢掠,也还算好过焚烧毁弃吧。

  为整理藏书,贾辅请来文人郝经,将书分为九等(类),还让郝经为他讲解,听后对郝经说:“我的书有归宿了,我不再是开书店的,以前书都是放在楼里,现在到你腹中。你要传播出去,帮助百姓,否则万卷楼只是蠹鱼巢穴。”

  元好问到保定访书却不顺利。秀才人情纸半张,到后他作《顺天府营造记》,颂扬张柔建城功绩,还为其写了勋德碑,但依据《金实录》写史书的愿望,未能实现。

  史载被乐夔所阻挠,但元好问没有放弃写史,他说:“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他在家乡山西忻州建野史亭,以老病之身拼力著述,为后来者写《金史》打下了基础。

  陈寅恪《吾国学术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中说,元好问、钱谦益等人“其品格之隆汙,学术之歧异,不可以一概论;然其心意中有一共同观念,即国可亡而史不可灭。”

  皇帝的“书气”

  漫步莲池书院,引人注目的除水里荷花,还有园中碑刻。莲池书院博物馆馆长柴汝新说:“现有碑刻约260方,包括康熙、乾隆等清帝御书碑刻30多方。乾隆曾7次到莲池,写下歌咏莲池的诗歌目前可查证的有50多首。”

  “郝经贾辅迹犹著,九等五车事匪奇。咨尔于中枕莋者,尊闻要在勉行知。”这是乾隆写万卷楼的诗。

  那是“2.0版”的万卷楼,元好问到访39年后,保定地震,雪香园、万卷楼等建筑均毁,经元末战乱,到明代楼阁尽失,只有池中莲花仍年年开放,遂得名“古莲花池”。明代地方官吏进行了些整修,但易代烽火又使旧园荒芜。

  清代保定成为直隶省会。1733年,雍正下旨令各总督、巡抚建立省会书院,称“朕临御以来,时时以教育人材为念……封疆大臣等并有化导士子之职,各宜惮心奉行,黜浮崇实,以广国家菁莪棫朴之化。则书院之设,于士习文风有稗益而无流弊,乃朕之所厚望也。”直隶总督李卫以莲池“林泉幽邃,云物苍然,于士子读书为宜”,乃设莲池书院于此地,同时在书院旁增置使馆(宾馆)。

  1745年,为满足乾隆西巡驻跸需要,使馆改建为行宫。1749年起,直隶总督方观承对莲池进行大规模改建,建成春午坡、万卷楼、篇留洞等十二景,并逐一绘图呈送,乾隆在其上各题七绝一首。除了这12首,乾隆另有27首也写十二景,还有以莲池书院为题十多首。皇帝青睐再加上区位优势,清代中后期,莲池书院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中说,书院产生于唐代,是拥有较多书籍的文化教育组织。南宋时期形成研究学问、教学传道、藏书、刻书、祭祀学派祖师、经营田产六大事业。明代全国有书院1962所,出现文人依托书院议论朝政的现象。

  莲池等省会书院的建立,是清代书院大发展的开始。起初清廷担心书院聚集反清力量,采取抑制政策。社会趋于稳定后,为使书院能被朝廷所用,防范书院介入政治,康熙通过赐书赐匾等手段,加强对书院影响,岳麓、白鹿洞等书院都在其中。雍正开始建立省会书院为代表的官办书院,直接给予财政支持,并明确地方官员有管理责任。

  乾隆着力构建上下一统、制度完善、定性明确的官办书院体系,寓控制于支持,乾隆在位期间新建修复书院1298所,以多出第二名513所的优势,位居历朝之首。

  视察书院并题诗,是乾隆引领掌控书院的一个办法,不限于莲池。他本就喜欢写诗,“若三日不吟,辄恍恍如有所失。”唐文基、罗庆泗《乾隆传》称,其在位60年作诗41800多首,即位前和退位后作的尚不在其数。“但其中佳作甚少,绝大部分诗缺乏诗味,读来味同嚼蜡,有的还颇晦涩费解。”

  从存诗量上说,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的总和不及乾隆一半,但很少有人能背下乾隆的一首诗。网上多说乾隆诗“垃圾”“烂”。乾隆当时应知别人的看法,他为莲池篇留洞题诗云“笑予诗句非坡也,一例镌崖七字留。”说有人笑他诗比不上苏东坡,也像苏轼一样刻诗崖上。说他诗不如苏轼,好比说你身高不如姚明,是实话,但听了也会不舒服。皇上身边的人,会说话。

  乾隆曾说:“予向爱吟咏,不屑为风云月露之辞。每有关政典之大者,必有诗记事。”他追求的不是艺术,诗是他记录历史、表明态度的方式。为莲池创作的诗中就反映书院情况和相关政务,表达对教育和行政的看法。称不上好诗,但有史料价值。比如《莲池书院·五古》对书院办学宗旨和培养方式、目标提出要求,勉励学生作“君子儒”。

  乾隆时,有些督抚用“书气未除”“书生不能胜任”等贬抑下属,乾隆却不认可,申斥道:“朕惟恐人不足当书生之称,而安得以书生相戒乎!若以书生相戒,朕自幼读书宫中,讲诵二十年,未尝少缀,实一书生也……至于‘书气’二字尤其贵,沈浸酝酿而有书气,更集又以充之,便是浩然之气。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矣。”

  200多年之后,读之仍感舒适,颇为天下读书人解气。肯定“书气”,倡导“君子儒”,重视书院建设,都体现乾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但他对书及书院的重视,主要是政治教化需要。他有“书气”,也有戾气。江苏华亭人蔡显作《闻渔闲闲录》抄了句前人写紫牡丹的“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乾隆震怒,蔡显斩立决,其子斩监候,门人及刻印、贩卖此书者均被判刑。乾隆一朝制造文字狱上百起,许多读书人因文获罪、因书获罪,轻则杖责流放,重则砍头凌迟。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书气”和戾气,推崇与峻责,其实都出于皇帝对书和读书人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要确保其为统治所用而不是相反。

  总督的“功课”

  从莲池书院到直隶总督署200多米,可步行连续游览,总督署内宅是按曾国藩在任时的样子陈设。时下曾国藩是热点人物,写他的书籍不知凡几,翻阅认可度较高的几部作品,在表述曾国藩督直上用的笔墨都不多,鲜有提及莲池书院。

  《莲池书院研究》一书中收录了两篇介绍曾国藩与莲池书院的文章,内容充实,不过有一篇中称“上任伊始,他并没有像以往总督那样直接入住总督署内宅,而是破天荒地直接寓居莲池书院中办公,这在中国历代官员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充分表明了其振兴保定府乃至直隶文教的明确态度和追求。”依据的是事实,解读稍显勉强,曾国藩到任时先在莲池住了16天,当时前任官文尚未离开,莲池有公馆(宾馆),过渡一下应属正常,不过他在“振兴保定府乃至直隶文教”上,确有“明确态度和追求”。

  曾国藩督直两年两个月,值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他殚精竭虑整肃吏治、兴办练军、防杜水患,还是因处置天津教案谤议丛集、怅然去职。在这样背景下,曾国藩仍然在莲池书院花费了许多心血,重铸莲池学风,复兴直隶文教,给莲池书院发展和北方学术流变带来深远影响。

  莲池书院存续170年,历59位直隶总督(含署理、护理)。曾国藩之前,李卫、方观承等在书院上做了不少功课。

  李卫就是电视剧《李卫当官》中徐峥演的那个李卫,剧情多属杜撰,李卫实有其人。《清史稿》载:“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入赀为员外郎……十年,召署刑部尚书,授直隶总督。”入赀指花钱捐官,李卫并非电视剧所演的那样出身低微,靠偶然结识皇子当上官,他是富家子弟,能“拼爹”。

  李卫入仕靠银子,升职靠的是才干。他文化水平不高,但对文化建设很用心。建省会书院上谕下达时,他正在海边救灾,回任立即选址,次月开工,4个月建成。雍正指令拨付一千两银子建书院,不够,李卫捐献自己的养廉银补足。

  方观承属桐城方氏,任内不仅打造十二景给莲池带来外部变化,还延揽名师加强书院内部建设。他请来曾入上书房教皇子读书的汪师韩任莲池书院山长(院长),当时已建起“2.0版”万卷楼,但当年贾辅豪情劫掠的数万卷书早不知所终,汪师韩向方观承提出申请,得到特别拨款购置书籍。

  曾国藩督直期间日理万机,但他一直倾心关注书、读书人和莲池书院,且笔耕不辍。

  据《曾国藩日记》载,1869年正月二十七中午入住莲池,即“周览公馆中名胜”,下午4点出门,到莲池书院山长李嘉端处“久坐,傍夕归”,在轿中、在灯下都重读《左传》。

  李嘉端与曾国藩像同打一种“通关游戏”:中举、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任乡试主考官、授侍郎、与太平军作战。一开始李每次都比曾“过关”早,曾中举时,李已任乡试主考官,但1852年李嘉端任安徽巡抚,与太平军作战不力被革职,1853年起曾国藩率湘军和太平军作战,1864年功成。

  上任后曾国藩又多次找李嘉端谈,不只是叙旧,李嘉端工作上又出事了。这年五月十三,莲池书院一次考试中,许多学生不交卷还一哄而散。次日中午,曾国藩找李嘉端谈此事。几天后,曾国藩亲自到书院,重新组织考试。

  当官时李嘉端就有“铁大人”之称,认真,执教后不改本性,称“讲席之位,同气所关,若草草了事,必贻误众生。”奈何众生往往不领情,“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李嘉端大概递了辞呈,六月初十曾国藩给黄倬的信中说,李嘉端“近因与士子不甚相洽,欲离此席。”托黄倬寻访继任者,要求“本领既须超越时流,教人又须殷勤耐烦”。

  之后半年多,曾国藩又托朱学勤、吴廷栋等人寻访,最后选定直隶新城(今保定高碑店)人王振纲继任。王振纲和曾国藩同年,会试时王振纲第一,曾国藩第38名,殿试时王振纲将“衹”字读错音(本平声读成上声),按纪律只能归班(待岗)。他就此在家治学侍奉双亲,在保定很有威望。曾国藩认为“虽非满意之选,而乡望素孚,当免讥议。”

  除了选山长,还要出考试题。莲池书院考试分师课和官课,官课是由地方官员负责出题主考,包括直隶总督。曾国藩到任后第15天的深夜,“因明日考书院,将出题目,沉吟良久。”之后几天又在组织考试和阅卷上花了不少时间。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曾国藩予以接见慰勉。

  了解莲池书院后,曾国藩对当时直隶学风不以为然,同年七月初二他写给李鸿裔信中说“此间士风稍陋”,之后在烦冗中抽时间写了三天,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对直隶地方风气和学术氛围进行分析批评,秉承儒学传统结合时代趋势,提出要改化学风经世致用,要求学子们引领风气之变。

  曾国藩这些努力,是行皇帝要求的“化导士子之职”,更是尽儒者本分。今人多对曾国藩修身、事功以至识人等感兴趣,这些是“术”,他的“道”想是在巨变中传续光大儒学。“对于一百年(1840-1949)的中国近代史来说,处于开端初期的曾国藩的一生活动,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用一个词概括:近代儒宗。”(引自林乾、迟云飞《曾国藩大传》)

  山长的“教案”

  在直隶总督署可以看到所有总督的记录,在莲池书院找不到历任山长的名单。柴汝新说,在1900年的变乱中,书院资料毁损,经努力目前只梳理出14位山长,不全。

  不过从曾国藩到任开始,每位山长任职时间清楚,遴选过程能追溯,教学理念和业绩可查阅。大概是相隔时间相对短,且曾国藩等勤于著述,作品流传广,即使莲池里无记录,他们与书院的情况也可查询。继曾国藩督直的是他的学生李鸿章,对莲池书院,李继承了曾的办学理念并加以创新。

  1877年,王振纲在莲池去世,李鸿章请黄彭年接任。1882年,黄彭年出任地方官,请来张裕钊。1888年9月,张裕钊离开,1889年2月,吴汝纶到任,一直任职到1902年。张裕钊和吴汝纶都属“曾门四弟子”,他们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教学治学理念具体化。莲池书院的“教案”,既强调古文,也引入西学,成为晚清全国书院翘楚、学术文化重镇。

  黄彭年到任后发现方观承拨款购置的书籍多已散失,请示李鸿章,得银1500两,购书3万多卷。在书院开设学古堂,组织学习科举功课之外的经史学问。来求学者增多,教舍不够,又得李鸿章支持扩建校舍。新校舍建成后,黄彭年对全院学生讲话称,科举应试不是书院学习根本目的,目的是学成之后“穷则以孝悌忠义化其乡,达则以经济文章酬乎世”,体现着从曾国藩到李鸿章都宣扬的经世致用的思想。

  黄彭年还开设考据训诂之学,兼学声光化电历算之科,今莲池内红枣坡上有六幢亭,保存着辽、金、元经幢,是当时学生从涿州、定兴等地收集来,备作考证的文物。

  莲池里有块还称不上文物的碑,昆阆院内“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是1986年中日民间人士共同建立,纪念张裕钊在莲池书院招收日本留学生宫岛大八。1887年,宫岛大八在莲池拜张裕钊为师,留起辫子,随张学习8年,直到张去世才回日本,在日本建立善邻书院,讲授中华文化。

  张裕钊给宫岛布置的必读书中,有《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承续桐城派文风,但他也是洋务运动倡导者。张裕钊执掌书院后,在继续讲授经史学问同时,引导学生接触西方科学。弟子齐令辰出身高阳齐氏,家传儒学,读西方天文、数学著作后成为兼知中西的学者,是现代名人齐如山之父。

  宫岛大八在莲池书院只学了一年就随张裕钊离开。张裕钊是无奈去职,李鸿章有意请张佩纶入主莲池,让张裕钊回湖北老家。莲池书院当时地位高,山长年薪白银1600两。张佩纶是直隶人,李鸿章红人,1888年六月初九他给李鸿章的信中说:“各归乡里,莲翁(指张裕钊)谅亦乐从。”但张裕钊不“乐从”,学生们也不乐意。宫岛大八记述称:“莲池书生数千人,愤李之所为,联名谋退院,李不得已,举师之友人吴氏代之,骚乱始得已。”张佩纶没当成山长,却成了李鸿章的女婿,后有个孙女叫张爱玲。

  吴汝纶当时任冀州知州,在那主要政绩是文教斐然(后来那一带有个中学叫衡水中学)。辞知州去当山长,别人觉得奇怪,吴汝纶说:“因思他日告罢,未必得此佳馆,不如仍理旧业。”

  这一年他49岁,这份工作一气做了14年,柴汝新说,是已知莲池书院山长中任期最长的。

  吴汝纶虽是李鸿章的无奈选择,但二人关系甚好,教育理念相通。到任后,在李鸿章大力支持下,吴汝纶对莲池书院教育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认为“科举不改,士皆专心八股,无暇他学,最足败坏人才。”他否定的是科举八股,并非古文儒学,主张坚持中国文化传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称:“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国所独优;语其实用,则欧美新学尚焉。博物、格致、机械之用,必取资彼;得其长,乃能共竞。”

  吴汝纶实践曾国藩的学问主张,培养了一批文学辞章之士,形成以莲池书院为中心的北方古文重镇,被有的学者称为“北学复兴”。与此同时,吴汝纶主持购置西学书籍和时政报刊供学生阅读,并加以介绍引导,说:“洋务,国之大事,诸生不可不讲。今新出之书,有《泰西新史揽要》……其书皆百年以来各国转弱为强事迹,最为有益中国。”

  1896年,吴汝纶在莲池书院设立西文学堂,之后又创办东文学堂。两个学堂的创办以及购置西学书籍等都是靠李鸿章提供的经费。学堂教学内容除了英文和日文,还设立了外国历史、地理、政治、格致(指物理、化学等)之学,并请来外教,如英国传教士贝格耨、日本学者野口多内等。吴汝纶颇自得,说:“书院中兼习西文,亦恐只莲池一处也。”

  遗憾的是,西文、东文两学堂在保定存活的时间不长。书院学生邢赞堂回忆说:“时保定风俗蔽塞,见创此外语学校,群情早已骇怪,起而非议。比及庚子变起,无知者更欲借以报复,生徒星散……”时距西文学堂创立不过4年。

  当时全国大部分书院都还是以应试科举为目标,沉浸在理学或经史考据之中,在传统氛围较深厚的北方出现莲池书院这样的教育模式,如出水芙蓉,惊艳出场,像秋后残荷,颓然落幕。

  尾声:状元的黄昏

  在莲池西侧设有莲池书院专题展,进门迎面一尊塑像,不是前边提到的任何一个人,是刘春霖,莲池书院学生,状元。像选得没错,能体现书院成绩的是学生,也只能是学生。学生成为状元,当然值得彰显,不过他是中国最后一位状元。

  刘春霖中状元是在1904年,那是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当时莲池书院停办已两年。之前,1900年联军侵占保定,莲池书院被洗劫一空。那一年,有一位状元在莲池自尽。

  崇绮,不是莲池书院学生,是清代唯一的旗人状元。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光绪西行,崇绮等人坐皇帝车仗南下到莲池。崇绮妻儿在京集体自杀,崇绮闻讯当晚亦自戕。

  从皇帝、总督到山长均用心经营制度,培养出的最优秀学生和制度本身,在莲池书院都走到黄昏尽头。

  李鸿章曾自称是“裱糊匠”,东补西贴将破屋装饰成净室,但经不起风雨。他和曾国藩的诸多努力,终究没能挽救一个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政府。官办书院是要为皇帝所用,“从近代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一个封闭的只代表部分人利益的政府是不可持续的,是没有出路的,而一个开放的能够代表社会各阶层的政府才是可持续的,才是有前途的。”(引自马平安《晚清政治地图》)

  元好问写“问世间,情为何物”时,是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路上,那次考试的情况早无人关心,科举制度也结束100多年了,但“直教生死相许”的句子仍在代代传诵。

  万卷楼里,贾辅抢来的书,方观承、李鸿章拨款买来的书都不知去向,万卷楼本身也两次重建,但郝经、黄彭年、吴汝纶的文章还在流传。

  郝经为元好问作祭文称:“先生虽死,文或不死,是谓亡而不死。”书院停办了,然而书院承续的文脉绵延不息。

  1906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在莲池书院旧址建立直隶文学馆,以保存国粹。

  1912年,莲池书院旧址为新建省立第二师范学堂附属小学使用。

  1917年,齐令辰的学生李石曾在莲池附近育德中学建立留法预备班。湖南籍学生李富春、李维汉、刘少奇等先后进入学习。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18年10月7日下午,毛泽东在保定莲花池公园同李富春等聚会。

  1927年,莲池书院学生傅增湘出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辛亥革命后他就开始大规模收藏古书,曾赴日本收集流失的中国古籍,藏书的质和量同时代罕有人可比。

  1936年,河北省政府主席宋哲元发起建立河北莲池讲学院,“以研究国故、沟通新旧学术、造就通材为宗旨。”

  1951年,莲池文化馆成立,保定市人民政府在困难的条件下,筹措25万斤小米的折款,修缮莲池。

  1965年,孙凤章撰成《保定古莲池史略》一书。

  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百万元用于恢复莲池书院工程。

  2001年,国务院公布古莲花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到2005年、2008年到2009年,莲池进行了两期大规模复原修缮,莲池十二景全部恢复。

  柴汝新2003年到莲池工作后,很快被莲池书院丰厚历史所吸引,潜心研究整理史料,埋头写作,陆续编著《莲池书院研究》《古莲花池》《莲池书院志略》《古莲花池碑文精选》等一系列书籍。他说,家人抱怨他执着这事没啥“收益”,可他乐此不疲。他亲历了莲池书院之“形”——十二景等建筑的恢复过程,还在期待通过与大学合作等方式使书院之“魂”——研究、教学、藏书等功能也能真正复活。(记者 王文华)

编辑:刘云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