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6月9日,吉林省各地将同时举办不同形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纪念宣传活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吉林主场城市(长春)系列活动由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文物局)、长春市人民政府主办,以“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和“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通过非遗项目文艺演出、文化遗产图片展览等活动,向观众展示吉林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非遗项目展演汇集了四平市、松原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前郭县等地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文艺节目,如朝鲜族农乐舞《丰收乐》《顶水舞》和满族花棍舞《乌里归索》等;图片展览展示了近年来吉林省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成果。
青海6月9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青海主场活动将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举行,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将组织多种形式的非遗活动。主会场非遗项目专场展演集中展示近年来全省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成果;在西宁中心广场等地集中展示展演贤孝、平弦、越弦等国家级、省级曲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成果;依托高校传承人群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非遗专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解读、保护传承的生动实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优秀案例等举办讲座,并结合非遗项目设计“民和—乐都—循化—黄南”“互助—大通—湟源—湟中”两条非遗之旅参观体验路线,拉动非遗资源丰富地区的文旅消费。
安徽6月9日,由安徽省文化厅和滁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凤阳县人民政府等承办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主场系列活动将在滁州市凤阳县举办。活动以“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地点设在去年安徽省第一个挂牌的国家遗址公园——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午门广场。活动内容可概括为“1+6”,“1”即主场启动仪式,“6”指花鼓灯、凤阳花鼓、寿州锣鼓等非遗文艺项目展演,凤画、根雕和剪纸等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及民俗项目展示,明中都皇故城考古发掘及遗址公园建设学术研讨会,凤阳青少年走进明中都皇故城遗址公园考古发掘现场活动,凤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历程图片展览,当地群众和省内外媒体记者参观明中都皇故城和明皇陵石刻等文保单位。
此外,作为故宫博物院和安徽省院省合作的重要文化项目,故宫明中都皇故城考古工作站也将正式揭牌。
辽宁6月9日,由辽宁省文化厅主办,沈阳市沈河区委、区政府和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共同承办的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将鸣锣开场,包括辽宁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成果展、“手作匠心”辽宁文创衍生品交流展、非遗专场展演等活动,省内600余名非遗传承人及工作人员将带着近百个非遗项目参加活动。在现场,观众可看到雕刻、剪纸、编绣、篆绘等非遗项目展示,上口子高跷、朝阳社火(背阁)、海城高跷等将在沈阳故宫步行街巡游展演,10位荣获首批“辽宁工匠”称号的非遗传承人将展示精湛技艺。
今年活动的一大亮点是文馨苑小剧场的建成开放。文馨苑位于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办公楼内,剧场及配套展示空间共1000多平方米,辽宁鼓乐、辽西皮影戏、古典戏法、辽宁评书等将在此演出6场。之后,文馨苑小剧场将作为辽宁戏曲、民间艺术的活动阵地对公众免费开放,让市民体味“茶园观百戏”的怀旧时光。
非遗展示展演将与端午节主题活动联动开展至6月18日,全省各地选调的绳结、荷包、剪纸、面塑、舞龙等传统项目,将陆续在沈阳、盘锦、铁岭、营口、锦州等地的社区和大、中、小学校进行展示展演和互动体验。
江西为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西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非遗文化之花开放在每个角落,让非遗文化传统深入人心。
6月1日至2日,江西省文化厅举办“多彩非遗 美好生活——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全省25个国家级、70多个省级和一批地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亮相;6月3日,九江在庐山市举办了庐山、玉山两地砚雕联展,开启了两地非遗文化进景区的新模式,并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河戏精品剧目展演;6月7日,安福县“多彩非遗·美好生活”——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平都镇第二小学开幕,通过图文展览、民间艺人现场展示、民俗表演等形式,展示了中秋烧塔、表嫂茶、武功山传说、吃新节、黑陶、传统榨油等20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及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月9日,于都县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图片展、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非遗保护宣传手册,还将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于都唢呐公婆吹、客家古文和省级非遗项目于都茶蓝灯、江西提线木偶戏、江西杖头木偶戏展演。
(参与采写:秦毅、任学武、黄国勇、侯文斌、谭志红、骆蔓、张海梅、蔡文斌、郜磊、毛琦、王俏、伍文珺,统稿:程丽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