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周学泽
在拳击项目比赛中,会按体重分为十多个级别,其中有轻量级,也有重量级,介乎两者中间的级别称为中量级,这是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
战争和体育不同,不会预设好级别再比赛,强弱之间的对垒有时是难免的,但对于优秀的军事家而言,实力弱的一方还是要尽量避免同实力强的一方交火,这是基本的军事原则。《孙子兵法·谋攻篇》曰:“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各种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纪录片、电影等接连上映,让人对这场非对称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中央视1套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采访国内、美国、俄罗斯、英国诸方面的当事人、专家,全景式展现和解读了当年的抗美援朝战争。
《为了和平》第二部是《殊死较量》,殊死,古代本是指斩首的死刑,所谓身首异处,殊引申为“断、决”,殊死较量因此有了“决一死战”的意思,最初用于《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
《为了和平》没有先说“殊”之“决”义,而是首先介绍了“殊”的另一个语义:悬殊。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艰难取得的,使用全部先进武器的美国军队,掌握着战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其地面部队全部机械化;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作战,武器装备相当落后,后期参战的少量空军也仅能掩护后方主要交通运输线和局部的空中作战,不能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
《为了和平》用简明的数字介绍了当时中美两国的国力落差:1950年的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美国的1/28,钢产量不到美国的1/144”,军队主要是“步兵和少量炮兵,海军和空军处于初创阶段”,美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但实力处于弱势的中国,却让美国动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所有新式武器,还动用了其“陆军的1/3,空军的1/5和海军的大部分兵力”。
兵力悬殊,决断维艰。纪录片第一部《正义担当》说,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一生最难作的决策之一,“三天三夜没有睡觉”;彭德怀在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没有发言,晚上住在北京饭店里睡不着,从床上换到地毯上,最后悟出一个道理:老虎要吃人,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谁都明白,在武器装备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弱势一方要赢得战争,意味着人员的大量伤亡,意味着必须有坚强的精神和意志。正是依靠坚定理想信念所赋予的超人勇气和钢铁意志,劣势装备的志愿军彻底征服了武装到牙齿的强敌。后来,毛主席形象地总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美国人钢多气少,我军钢少气多。
记者曾看过一个纪录片,战后,美国西点军校一位军官讲课说中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成平局,但这个结论连听课的美军学员都不承认,他们说“联合国军”是在鸭绿江畔被打回38线附近,美国输了。
1953年7月27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他后来在回忆录中说: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与李奇微两位将军一定具有同感。“没有胜利”,其实是失败的委婉说法。
抗美援朝战争深刻影响了世界局势,后来出现不同版本的战争作品,如我国军旅作家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美国人大卫·哈伯斯塔姆的《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韩国上将白善烨的《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说明这场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印记之强烈,有意思的是,美国人和韩国人的这两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的肩题:“最寒冷的冬天”,可见这场战争在他们心中留下的阴影。
历史上,美国人参与的战争只有两场没有取得胜利,那就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了和平》中说:在美国华盛顿纪念园区有一组雕塑,由19个与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组成,军人们成散兵线正在搜索前进,军人们的目光中透露出无奈、紧张、恐怖、警惕。
《孙子兵法》曰: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没有人喜欢战争,中国人抗美援朝是被迫的,是刀被架到脖子上之后的伸张正义之战。如果说,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那抗美援朝则是新中国的立威之战,这场战争,新中国“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改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应对外来侵略的疲弱之态,打出了国威和军威,中国人开始赢得世界的尊重。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取得胜利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