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北京日报讯(记者 叶晓彦)龙纹碗、高足碗、琉璃件、铜佛像……在圆明园,通过考古和遗址整修出土的玉、瓷、铜、石刻等各类文物众多,但大多残缺不全。自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修复1860”工作以来,已修复文物20余件。记者从圆明园公园管理处获悉,圆明园文物医院正在筹建当中,出土文物将在固定场所接受更加专业的“问诊”和“手术”。
圆明园内,金黄色的千米银杏大道成为网红“打卡地”,秋季美景迎来众多游客。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弯腰盘坐在地上,从瓷器碎片堆中取出一枚碎片,和手中的碎片仔细比对,不太匹配,再选一枚……这就是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科科员张可欣的日常工作——瓷器碎片预拼。因为长期摸取瓷器碎片,这位“90后”姑娘的手指已有些粗糙了。
近年来,圆明园遗址考古出土的文物涵盖瓷器、琉璃、石刻等,其中仅瓷器碎片就多达10万片。在如此多的碎片中寻找同属一件器物的零件,就像大海捞针,但修复师们有办法。张可欣说,文物修复前的预拼工作好比病人看病前的分诊环节,先按照青花、黄釉、红釉等不同釉彩进行分类;再按照青花吉字牌、如意、寿字等纹饰进行再分类;接着还要按照碗、盘等不同器形进行分类。在同一类瓷片中,寻找可以拼得上的,尽量还原文物的外貌。
此前,圆明园曾修复过一只康熙黄釉绿彩龙纹碗,这只碗严重破碎,碎片数量达479片,最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小,查找拼接特别困难。修复师查阅资料发现,康熙黄釉绿彩龙纹碗的碗身上有二龙戏珠的图案,为了方便寻找,他们照着龙身、龙头、龙珠的碎片分门别类地摆放,好比拼图游戏一样,一片一片地比对,将它们一点点地复原,再经过打磨、调色、绘纹饰、上釉等步骤,最终完成修复。
圆明园出土文物数量多,经过修复师们妙手回春的修复之后,恢复昔日原貌的文物又给考古工作提供了线索。“地天母”铜佛像出土于2001年至2003年含经堂考古期间,虽然是从含经堂出土的,但一直不知道它具体存放于哪个房间。经过修复师的修复,这尊铜佛像不仅恢复了原貌,底座还露出了“德行根本”四个清晰的字迹。经过考古专家鉴定,这几个字恰恰能证明佛像的位置,给文物的考古提供了珍贵线索。
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条件所限,以前文物修复的场地并不固定。为了让更多文物告别沉睡的库房重获新生,圆明园管理处正在筹建文物医院,让文物修复拥有永久固定场所,接受更加专业的“问诊”和“手术”。文物医院的功能设置包括文物修复、文物检测分析、资料收存,未来还将增加考古发掘基地、文物库房等功能。目前管理处已经完成选址和初步建设,清洁台、通风柜等文物修复设备也已基本到位。未来,文物医院还有望对公众开放部分修复环节,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文物“复活”的全过程,还有机会跟文物修复师们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