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文化头条

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点击量破10亿次

2020-11-09 17:16:35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点击量破10亿次,这非比寻常的数字有怎样的深意?

  记者 高倩

  疫情打乱了2020年的演出市场,但这一年,国家大剧院始终在线上与观众相伴。继“春天在线”“声如夏花”“华彩秋韵”之后,“冬日之约”还在继续。11月7日,立冬当晚,中国广播民乐乐团的丝竹之音又沿着网络飘进了海内外的千家万户。

  自4月11日以来,国家大剧院在各大直播平台,共推出了35场线上演出,累计点击量突破10亿次。于向来不算“大众”的剧场艺术和这个极为特殊的年份而言,“10亿次”的含义非比寻常,它是国家大剧院作为“人民的剧院”不忘初心的担当与回馈,是演艺行业在至暗时刻的坚守,也引领着艺术传播模式的崭新探索。

  “10亿次”意味着什么?

  7月11日晚,著名指挥家李飚站在了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舞台上。隔着屏幕与网络,数以万计的观众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赵季平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在他的带领下,小提琴名家吕思清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奏出了浑融而震撼的声响。

  李飚至今记得那一晚的激动。在此之前,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他没能登台,也无法指挥完整编制的大乐队。“我曾经和世界上许多音乐家一样,觉得悲观。”李飚坦言,这场名为“命运之爱”的音乐会,让他在疫情的阴云中看到了希望。35场线上演出,是国家大剧院在寒夜中给予艺术家们的一束星火。

  对观众来说,这场从春天开始的线上演出长跑,不仅是精神抚慰,也是很多人与“高雅艺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据快手平台统计,目前,国家大剧院的账号已积累了近300万粉丝,其中70%来自三、四、五线城市,从未听过古典音乐会的观众为数不少。

  “了解所谓的‘高雅音乐’,许多观众总是心存顾虑。”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乐评人段召旭说,比如,“乐章之间禁止鼓掌”等剧场礼仪常常让初来乍到的观众们手足无措,地域阻隔、出行成本也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因素,但线上演出给予了观众极大的自由,只需一部手机,客厅的沙发就能变成“观众席”,走动交谈也都不必再谨小慎微。“欣赏方式灵活了,观众就会感到放松。”在段召旭看来,“放松”是普及“高门槛”殿堂艺术的前提条件。在这个层面上,线上演出拓宽了受众范围,是一次难得的艺术普及之举。

  “10亿次”是怎么做到的?

  做一两场直播容易,但从春天坚持到冬天却很难。10亿次点击量,离不开35场线上演出的积累与深耕。这些经验,对整个行业都将是有益的借鉴。

  在策划方面,自4月11日首场线上演出推出以来,国家大剧院力求都用丰富的艺术门类保持新鲜感,每周不掉线,并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推出特别策划,增强观众的“粘度”。目前,音乐会、歌剧、舞蹈、话剧、戏曲等门类都出现在了国家大剧院的直播中。此外,吕嘉、李心草、李飚、吕思清、阎维文等名家组成的超强阵容,也是国家大剧院持续“吸粉”的利器。

  但线上演出并不等于简单的“演出上线”。网络平台有着不同于剧场的特点,例如在这片无限的空间里,剧场中难以铺展的“导赏”变成了可能。演前导赏已然成为了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的一大亮点,在这个环节中,白岩松、周涛、朱迅等著名主持人通过介绍、采访、对谈等方式,邀请作曲家雷蕾、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音乐考古学家王子初等嘉宾畅谈艺术。而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国家大剧院也展现了许多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空间:大师俱乐部典雅宁静,后台忙碌又神秘……全方位的展现,再次拉近了观众与剧院的距离。

  高品质的影音呈现同样重要。在设备上,国家大剧院使用了超高清4K设备和相机镜头,着重营造小景深的“电影感”。设计分镜头也是一项细致活儿。据导演过多场直播的国家大剧院影视节目制作部高级主管田晨介绍,通常直播一场音乐会,她需要提前一周拿到总谱,按照乐谱规划分镜头脚本,保证音乐和画面的统一。另外,镜头会把演出的每一个角落放大,服化道必须精益求精,灯光和收声要达到让线上线下的观众都满意的效果。“各环节的专业人员都有义务像台上的艺术家一样,对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否则线上直播不仅不能打动观众,还会折损现场表现,给乐团品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总经理任小珑说。

  “10亿次”之后路在何方?

  10亿次,一个对剧场艺术有着突破性意味的数字,但此后,路又在何方?尤其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和线下演出的稳步恢复,线上演出还需要坚持吗?

  在国家大剧院会员李京全看来,线上演出方便实惠,能让五湖四海的人们云集畅聊,还能用特写提供现场看不到的细节,有许多优点,与此同时,不少观众更是已经习惯了线上演出的陪伴。线上线下并行,已经成为包括国家大剧院在内许多演艺机构的共识,但长此以往,线下演出是否会被线上所取代?

  “再好的技术转播也很难替代现场特有的鲜活感,更很难替代艺术家与观众心灵交流的美妙感觉。”乐评人陈立说。李京全也表示,线上再好,终归“没有现场气氛”,作为观众,他还是愿意首选线下。此外,根据国家大剧院所做的问卷调查,对于同一场演出的线上和线下,64.2%的受访者会优选线下,75%的受访者在看过线上演出后更愿意走进剧场,亲身感受。从目前来看,线上与线下并不是彼此迭代的关系,前者更多起到了引导普及的作用。

  但显然,线上演出还可以做更多优化和创新。“在节目内容上,限于剧场的空间,现在的拍摄已经很到位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侯克明建议,接下来,不妨尝试让乐手和观众成为直播的“主播”,从他们的视角切入,增加互动感和代入感;短视频时代,更需贴合用户的需要推出简短精炼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技术设备体系和人才团队的完善。按照侯克明的经验,如果每周出播两小时节目,电视台都要动用几百人,但在许多剧院,承担这个任务的只有几十个人甚至几个人。

  突破口还有很多,比如解锁更多的室外空间,继续拓展高雅艺术的外沿;线上演出的版权和收费问题越来越成为“痛点”;科技将持续为艺术“赋能”。今年8月,国家大剧院就采用了“8K+5G”技术直播音乐会,在户外大屏上,小提琴的花纹都能被看得一清二楚。未来,VR等技术或许能激发剧场艺术的更多潜力……玩转线上,将成为从业者必须直面的挑战。

编辑:高爽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