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海上丝绸之路(北海)旅游产业发展投资大会综述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首站来到北海,提出要“写好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谱写海丝新篇,旅游业是重要方面之一。在日前举办的2018海上丝绸之路(北海)旅游产业发展投资大会上,来自政府、企业、协会、科研院校的代表,围绕文旅融合、海丝旅游等热点话题进行了研讨。
海丝旅游呼唤文旅融合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海丝旅游取得了丰硕成果,海丝沿线国家文化和旅游交往日益深入。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李彬在大会致辞中提到,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巴马论坛等区域旅游合作平台作用,不断加强与海丝沿线东盟各国的合作,旅游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不断深化。2017年,广西接待东盟国家入境过夜游客125.9万人次,占全部外国人过夜游客的49.3%。
亚太旅游联合会会长何光晔说,当前,文旅产业风起云涌,文化是旅游的根和本,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新时代赋予旅游的使命是,做国家倡导的、有价值的文化旅游产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跨文化传播专家金嬴说,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体现的是一种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精神。民心相通是这种精神的具体落实,是海丝建设的民意基础和社会保障,其主要涉及的合作领域就是旅游活动、科教交流、民间往来等。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朵轶提出,产业融合是经济发展趋势之一,海丝旅游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因此,要顺应趋势,推进“旅游+”,尤其是“旅游+文化”。
文旅融合助力海丝旅游
如何把文化融入海丝旅游?与会嘉宾纷纷出谋划策。
何光晔说,文旅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是产业资源融合、景城界域融合,要进一步开拓“旅游+科技”“旅游+互联网”的文旅产业新思路。
杨朵轶说,文旅融合应强调互补性和互助性。要利用各自品牌特点和优势,将核心元素提炼出来,彼此间进行契合,从多个侧面诠释一种共同的用户体验。要融合渠道、打破界限,创新IP,进而实现品牌协同、业务联动。
金嬴提出,从空间上来看,在推进海丝沿线文化和旅游交往中,要抓住东南亚这个重点。中国与东南亚民心相通逐步深化、科教交流日益密切,旅游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北海作为与东南亚交流最密切的城市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比如海丝文化、古代政治文化、近代中西碰撞交融文化、民族独立解放文化、侨乡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北海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嵌入”对接,一是与广西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全面“嵌入”对接;二是与澜湄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嵌入”对接;三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合作有效“嵌入”对接。
破除瓶颈强化合作共赢
当前,我国旅游业尤其是出境游增长迅速,海丝旅游不断发展,但仍有很多瓶颈需要破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说,当前,海丝旅游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发展方式单一。建议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邮轮旅游城市联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等平台进一步丰富交流合作方式,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机制都可以嫁接到这些平台。其二,近程市场饱和。建议在建设大型旅游经济特区、开发大型旅游度假区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其三,周边市场出境客流流向不均衡,需要专项免签或其他旅游市场激励性政策。其四,海丝旅游的信息化问题,海丝沿线国家可以共同进行市场开发,加强信息化和大数据方面的建设。
杨朵轶提出,包括文旅融合在内的跨界“旅游+”仍然存在一些壁垒,比如区域割裂、规划设计与执行操作脱节、价值观不统一、低频消费普遍存在等。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彦平说,虽然,目前“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品牌发展态势良好,整体丝路城市品牌的打造特别是未来的带状联动发展却受到一定的制约,比如定位同质化的问题、城市品牌治理能力问题。未来丝路城市品牌建设应立足于更加明晰和独特的定位来突出城市价值,加强国内外城市间合作,推进丝路城市品牌的合作,形成品牌间多维联动和多向传导。
SMART中国文旅专家顾问、众和昆仑(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柏文喜提出,文旅产业投资回报周期长、速度慢。因此,商业模式的合理设计和投融资有效搭配,是支持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文旅的投融资规划应坚持一些原则,比如投资是以获利与获益为目标的,以预期的结果来决定投资与否,以及何时投、怎么投、投多少;根据退出方式和退出的时间、条件来决定投资和融资的价格和方式,乃至增信方式。
吃肉让人粗鲁,饮酒让人亢奋,食鱼让人安静。食鱼让人安静,气沉丹田。这种静,出自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