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杭州6月26日电 题:朱炳仁:我的两桩铜桥“憾事”促成两件大事
作者 张斌
杭州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西湖与大运河。
在这两处,74岁的朱炳仁本计划各建一座铜桥,然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朱炳仁是中国铜雕领域权威级工艺美术大师,出身浙江绍兴望族,五代传承铜艺技术,朱炳仁是第四代传人。雷峰塔、峨眉金顶、桂林铜塔、灵隐铜殿……上百件标志性铜建筑让他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
“这两座没建成的铜桥,虽然是我的‘遗憾’,反倒促成了两件大事,建成了更大的‘两座桥’。”朱炳仁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从大运河说起,时间回到2005年12月中旬,彼时朱炳仁在大运河上修建铜桥的计划因客观原因“流产”不久。
时年81岁的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与89岁的中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到杭州开会。朱炳仁在前去探望时,将此“遗憾”告诉二老。
“郑老告诉我,铜桥建不成,还可以搭另一座通向大运河申遗的‘桥’,把大运河的风貌展示给世界。”朱炳仁说,此前罗哲文、郑孝燮等学者就一直努力推动大运河申遗,从小就居住在运河边的他当即就被这一想法吸引。
朱炳仁说,为凝聚共识,三人起草《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寄给大运河沿线18座城市的市长,大运河“申遗之桥”就此搭建,支持申遗的声音更多了,三人也因此被称为“运河三老”。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最终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18年6月22日晚,第二届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周开幕式举行。开幕式后,朱炳仁在微信朋友圈专门发文缅怀已逝世的罗哲文、郑孝燮二老。
朱炳仁认为,大运河“串”起了中国的大江、大河、大海,申遗的成功,更加唤起中华民族对自己文化的重视和自信心。
另一座铜桥“憾事”促成的大事,是关于2004年朱炳仁为西湖涌金池设计的铜桥“涌金桥”。
朱炳仁回忆,计划因故抱憾取消时,他改变心愿,希望将“涌金桥”赠予台湾,为两岸搭座交流的桥梁。
2007年,朱炳仁的心愿得以实现:他将“涌金桥”桥名改为“同源桥”,由杭州灵隐禅寺送给台湾中台禅寺,落地当天即吸引了数万台湾民众登桥参观。
同源桥上,108罗汉熠熠生辉,桥身一侧雕刻着灵隐寺木鱼法师的诗:“西湖桃柳喜逢春,燕子将归认主人。拂面和风生暖意,山光水色见精神”。另一侧刻着中台禅寺惟觉法师的诗:“金桥庄严通两岸,迷悟即在一瞬间。悟时登桥到乐土,迷时寻找桥不现”。
2011年5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一行访台时参访了中台禅寺。同源桥边,在赵洪祝和长期推动两岸文化合作交流的惟觉法师共同见证下,“三潭印月”石雕正式被赠送给中台禅寺,续写因桥而生的这段佳话。
同源桥搭起之后,朱炳仁就多次前往台湾,办展览、作交流、教学生。他表示:“同源桥已经变成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座‘金桥’,希望以我的力量进一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及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