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方锦龙: 欢乐的“音乐变色龙”

2018-07-17 11:02:11 北京日报

  ◀▲“春夜游”

  ▲少年方锦龙

  6月下旬的成都,烟火繁华的市井小酒吧里,荧幕上是激战正酣的世界杯足球赛,座中,一位白发“老者”也在看球。他的样貌十分引人注意,银白的头发,颇有冲冠之势,面色却极为红润,脸上几乎没有一丝皱纹,是典型的鹤发童颜。

  “你是不是那个……那个能把琵琶弹得跟电吉他似的大师?”一路人突然发问。

  “你说的是谁啊,我怎么不知道。”白发“老者”不置可否,逗着趣儿,让对方说下去。

  “方锦龙!我想起来了,就是您吧!”

  “哈哈。”55岁的方锦龙仰头一笑,算是承认了。

  要是没有他自己的默认,一般人还真不太敢相信。看面相,他就是网上那个弹《琵琶语》走红的演奏家无疑。但往他身上的穿着看去,这位出现在市井街头的演奏家,穿的就是一件普通的白色男士背心。这样的打扮,真是没有一丝偶像包袱。

  “我不是大师,我就是个大师傅。”和方锦龙聊起这些的时候,他正在自家的厨房里做饭。熄了灶台上的火,关上油烟机,他端出来的就是一碗青菜西红柿素面。没有正襟危坐的架子,反而有不少插科打诨的段子,网上那个仙气十足的白衣演奏家,走入了尘世。

  1. 琵琶网红

  用现在的说法,方锦龙是个标准的“网红”。从事了大半辈子民乐演奏的他,自己也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迅速走红。

  不久前,一段视频突然在网上被频繁转发。视频一看就是用手机拍摄,窄窄的一条画面上,方锦龙跷着二郎腿,斜抱着琵琶坐在椅子上,和着《琵琶语》的伴奏,闭着眼拨挑琴弦。那种姿态,与某些浮夸的舞台表演完全不同,没有大动作的起范儿,脸上甚至没有什么表情,就是放松和自在。

  而在另外一档国乐类的综艺节目上,作为嘉宾的方锦龙当场拿出十几种乐器,有传统的箫、笛子,还有7000年前的骨笛、黎族的鼻箫、日本的尺八和小小的簧片,每一样他都会演奏。更有趣的是,还用他自己复原和创制的五弦琵琶,飞快扫弦,弹出了电吉他一样的声音。据说,他会演奏的乐器多达300种。

  就这样,方锦龙火了。在著名视频弹幕网站bilibili上,“壮哉我国乐”“厉害了老爷子”“全程高燃”等弹幕铺满了屏幕。在抖音APP上,他也收获一大批粉丝,一些90后和00后们纷纷表示“献上了自己的膝盖”,留言道:“没想到民乐挺酷的!”

  “弹《琵琶语》那都是一两年前的事了。”方锦龙慢悠悠地回忆着。那一次,他和朋友在上海的一个沉香馆里参加一个品香雅集。本来他只是去看看,待到品香过半,方锦龙觉得“被熏得很有感觉”,于是拿起琵琶,随意地往椅子上一坐,也没什么专业的音响,就用手机放了一段《琵琶语》的伴奏,惬意地弹了起来,“就是随便玩的吧。”方锦龙说。

  对于自己的突然“蹿红”,他心里也在思忖,“近几年间传统文化复兴,自己才会被关注,要是在前十年,大家都在讲流行音乐和西洋音乐,我肯定就没有市场。”随即,方锦龙接着说:“当然,我永远跟得上潮流,从来没被落下。”语调中洋溢着满满自信,如果你也认识方锦龙,你就会觉得,嗯,这就是他了。

  2. 轻狂少年

  1963年,方锦龙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弹拨乐世家,父亲是黄梅戏乐师,方家的祖上,正是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

  由于家庭的原因,方锦龙比同龄的孩子更早接触到乐器。6岁时,父亲递给他一把传统的四弦琵琶。怀抱着这把琵琶,音乐世界的大门向他敞开。后来以琵琶扬名的方锦龙坦承,小时候的经历带给他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我就看父亲写书法,闻着墨的味儿长大。”长大后的他收藏乐器。很多人好奇,他怎么分辨孰真孰假?这对他来说其实很自然,“小时候我就知道,琴上的大漆几百年会出纹路,要是我没见过,又怎么知道哪些是古董呢。”

  正式学乐器,是在方锦龙小学的时候。当时,学校里的一位音乐老师发现他有天赋,十分赏识他,“他鼓励我学不同的乐器,有演出就让我上,唱京剧就让我拉京胡,演戏剧就让我打板鼓。”板鼓,那在传统的戏曲乐队中就相当于指挥的角色。没想到的是,后来的方锦龙真的在民乐队里当过指挥,而且是那种什么乐器都会的指挥。小学时的他,就已经学过十几种乐器了,柳琴、二胡、三弦、月琴,乃至安徽黄梅戏的徽胡,以及一部分传统吹管乐器。

  能将这么多种乐器融会贯通,确是“老天爷赏饭”,但言辞间,方锦龙对小时候的这位老师始终心怀感念。“对一个孩子来说,这种信任太重要了。他一直说我行,我就特别自信,拿起来琴就学,上台就演,还真就能行。”印象里,在舞台上自信满满的方锦龙很少如此郑重地感谢谁,但这话,他特意重复了两遍。

  或许是这位老师的赏识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后来,15岁的方锦龙来到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民族乐队。在一次公开汇报演出之后,他说了句:“我以后要赶超中国最高水平。”这句话引得旁人侧目:“这小子太狂了!”现在回想起来,方锦龙依旧不以为然:“年轻人就是要张狂一点的嘛,年轻人不张狂,肯定没有出息。”

  自信归自信,学习的过程还是很辛苦。当兵之前,方锦龙都是跟当地的老师傅学艺,哪里像今天导师带学生那客客气气的样子,完全是民间艺人带徒弟的架势。“学板鼓的时候敲不好,师傅拿起板‘噔’一下就敲你的头。”方锦龙突然加快了语速,“那个鼓面特别小,‘哒哒哒’地敲,敲错了地方就不响,师傅一听,在身后‘噔’地一下就打头。”

  一边说着,方锦龙还一边下意识地摸了一把自己的后脑勺,看来,他小时候是结结实实地挨过这一下了。“不打不行的。打一下知道疼了,下次演到这就能想起来该怎么敲。要是不打,下次还是想怎么敲怎么敲,那不行。”

  等到当兵以后,方锦龙学习乐器就不仅是出于兴趣,也是工作需要。作为文艺兵,他有不少机会出国演出,全国各地参加艺术节、展演,也遇见了不少大师和同行,借机学会了更多乐器。文工团出去演出时,经常要连演带唱,再加上说,什么都得会点。方锦龙总说,自己全能的本领和爱逗乐的嘴皮子功夫就是这么练出来的,有时候还得临时学个当地方言或山歌,“说学逗唱,再加个指挥,我都会。”

  3. 复现古乐

  现在的方锦龙,不仅有演奏家这个身份,也是个乐器收藏家,他的各式乐器藏品,足有1000多件。而他收藏之路的正式开启,也是在当兵的时候。

  那是1979年,他刚进入前卫歌舞团不久。一天早上出过早操,方锦龙和朋友们一起去逛集市。路上,他们遇见一位衣衫破旧的中年人,背着的袋子里露出一把琵琶的琴头。

  眼尖的方锦龙便走上去攀谈,把琵琶拿出来一看,生漆早已暴出了纹路,背面有三个字“春夜游”,方锦龙有强烈的感觉,这是一把好琴。但听闻对方出价80元,方锦龙心中一凛。当时他每个月的收入可只有7元钱。“那怎么买得起?我就跟他讨价还价,最后还到了50元。”其实,方锦龙当时也没有50元钱,但他实在太喜欢这把琴,就东家借一点,西家借一点,凑够了相当于自己半年工资的钱,把琵琶买了下来。

  这把琵琶成为方锦龙的第一件收藏品。此后,他的“收藏癖”一发不可收,看到好的乐器要收,看见不会演奏的乐器要淘,看到没见过的新奇乐器也要试着玩一玩。借着外出演出和自己旅游的机会,他前往多个国家,也因此遇见了影响他一生的重要乐器——五弦琵琶。

  1985年,方锦龙前往日本参加由四国举办的丝绸之路音乐会,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了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代五弦琵琶,那是唯一一把保存至今的中国古代五弦琵琶。“那是唐朝宫廷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礼物,可现在的我们竟然都不会弹。”紧接着,他做恍然大悟状:“古人就是比我们厉害,古人多根弦,我们少了根弦啊。”

  为了补上“现代人少的这根弦”,方锦龙从日本回来就开始忙活,希望让失传已久的五弦琵琶复现世间。就凭在电视上看到的印象,方锦龙拜访了不少琴厂里的老师傅,可不少老师傅连五弦琵琶听都没听说过,还有的嫌他异想天开,不愿意跟他一起“疯”。方锦龙就一边找资料,一边找人,利用离开部队探家的时间,去拜访文史家、画家等专家,听这个说一点,那个讲一点,在脑海中拼凑出五弦琵琶的大致轮廓。

  复原一度遇到瓶颈,没有头绪时,方锦龙干脆给琵琶加一根弦,先做出来个样子,再慢慢研究音程关系,然后考虑曲子怎么弹以及样式好不好看。仅在定弦问题上,方锦龙就琢磨出很多定弦法,参考过很多书籍和后世的研究。一次次失败之后,方锦龙终于做出第一把五弦琵琶,并一直进行改良。20年过去了,现在,他的五弦琵琶已经出到了第五代。“五弦琵琶的复原是很多人共同研究的结果,我也参考了很多研究。这几十年间,很多人都对五弦琵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方锦龙说。

  4. 音乐玩家

  其实,对于他复原和演奏的五弦琵琶,业界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是复原,但也有人评价,还不如说现在的五弦琵琶是他个人的新创。

  “盛唐的时候唢呐不是汉族的乐器,琵琶不是汉族的乐器,二胡也不是,但当时都能被包容,后来都变成了汉族人喜欢的乐器,为什么今天的乐器就不能变?”方锦龙犀利反问。

  方锦龙心里一直有个想法,乐器作为一种能发声的器物,是静态的,但是作为表现音乐的工具,它不应该静静地挂在墙上,而该是活态的。他自己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让五弦琵琶重新发声,在演奏技法上,他还将许多乐器的技法融入五弦琵琶中,扩大了琵琶的表现力。“乐器是拿在手上的,得让它出声,只看史料哪行。”

  听他提到“拿在手上”,视线自然滑向他的手指。这才发现,方锦龙说话的同时,手上一直有个小动作没停:他的一只手一直在打着横地掰另一只手的关节,就像小孩子刚学钢琴时,总是有意无意地拉伸手指。“前两天我淘了个印度的大笛子,叫班苏里,特别粗,不开指按不住。”他“嚯”地一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快步走到茶几前,从自己的笛子包里翻出一支大家伙。

  在形制上,这件乐器与中国笛子无大差异,最大的区别就是笛身很粗。环起手握住笛身,拇指食指刚刚相触。音孔之间的距离也很大,用传统吹笛子的按法,屈着手指,指肚根本按不住音孔,只能用第二指节以上的部分按压。于是,方锦龙这几天就一直在掰自己的指节。“飞机上也掰,回来路上也掰,都掰疼了。不过手要是张开了,吹起来特别好听,我给你试试。”方锦龙双眉一挑,突然来了精神,好像之前聊的这一通人生经历,都不如手上的新玩意儿有趣。

  方锦龙总说,自己就是个“音乐玩家”,贪心,想玩更多的乐器。在他的收藏里,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还有打击乐器,任意拿出来一个,他都可以演上一小段。就算身边没有乐器,他也能鼓着腮帮子,上手“波儿”“波儿”几声,把自己的脸当打击乐玩。弹出了声还不忘开玩笑:“我能弹出声,是因为自己脸皮厚。”

  “段子手”气质也是方锦龙一大特点。新世纪初那几年,方锦龙策划创办了“方锦龙·芳华十八”女子民乐组合,和当时的“女子十二乐坊”南北相应,都是以时尚先锋的形式演绎民族的乐器。彼时正值国内时尚民乐组合的初创期,不少人抨击女子十二乐坊,说她们身穿露脐装演奏民乐,过于出格。“那你看看敦煌壁画,里面弹琴演奏的,哪一个不是露脐装?”方锦龙又一次怼了回去。

  “我就是个绿林好汉的性格,还是个雄辩家。”方锦龙对自己相当了解。或许由于常年闯荡在外,他身上着实有一种江湖气。如果说拿金庸作品中的江湖人物作比,他更像《笑傲江湖》中酷爱音律、搜寻《广陵散》曲谱的曲洋,而不是名门正派出身的刘正风;若以武功路数相较,他定属东邪西毒,而不是少林武当。

  5. 乐(yuè)乐(lè)同源

  说起未来的规划,方锦龙一直有个野心,希望将自己的五弦琵琶投入生产,让更多的学生学习。不过,一说到带学生,方锦龙开始撇嘴。“我不喜欢小孩子怀着功利心考级,你看一些小孩奔着八级十级才学琴,手也伤了,也学死板了,一点乐趣都没有。音乐的乐就是快乐的乐,人都不快乐还搞什么音乐!”

  说这话时,方锦龙正在吃自己煮的面。说激动了,他撂下手中的筷子,叹一口气,“你说现在好多孩子,最普通的饭菜都不会做,那就是不会生活啊。”在他看来,一个好的音乐家,首先得是一个好的“生活家”,“民以食为天,你都不懂吃,怎么学音乐。以后我收学生,先看他会不会做饭。”

  方锦龙总有他的一番道理,在他“世界观的顶端”,音乐一定与生活密切相连,绝对是一体两面,又是合二为一的。如果不是出于热爱,很难想象他会学习这么多种乐器,又愿意花巨资收藏这么多乐器。就像他说的,收乐器不是为了束之高阁,而是为了让它演奏出旋律。曾有人送给他一件乐器,说是成百上千年前的古董,方锦龙看了看,发现其实是民国前后的仿制品,但他没有说破,也十分高兴地收下了。“最重要它是件乐器,哪怕是新做的,只要声音好,也是好的艺术品。”

  每每有人来家拜访,方锦龙非常乐意展示自己的收藏。小沙发上摆满了心爱的乐器,再从储物柜里翻出来几把琴,从不藏着掖着,也绝不会拦着你上手摸一摸、弹一弹,丝毫没有怕你碰坏了他宝贝的神情。那种喜上眉梢的兴奋,是遮掩不住的。

  当他外出旅行时,他也会随身带着自己的笛子包,里面大大小小三四十种乐器。带这么多乐器干嘛呢?除了展示和吹奏,方锦龙还用它交朋友。每当外出演出或旅游,方锦龙都会去当地乐器店一游,他请乐器店老板演奏一段,自己就能跟着演奏一段,有时还把自己的乐器送给对方。还有好几次,他和对方连语言都不通,愣是一人一段,一起玩得十分投契,对方卖给他乐器时,甘愿卖一件再送一件。这样积攒下来,他家里才有了这么多宝贝。

  而在他这么多年国内外的演出中,还有一场演出让他忍不住面露得意之色。不久前在西安,方锦龙和音乐家卞留念在千年的银杏树下举办了一场古乐雅集。千年古树下,梵音阵阵,银杏叶摇摇而落,方锦龙随手拾起一片放在唇边,一吹即响,即兴的旋律飘散开去。

  最好的音乐就在生活里,方锦龙一直这样以为,至于别的,他打个哈哈就过去了。近来方锦龙时常出去演出,为了方便介绍,登台前主持人会问及他的头衔:“您是国家一级演员吗?”方锦龙摇摇头:“我是国家无级演员,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我啊,最爱八卦了!”(韩轩)

编辑:郑鑫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浙江温州:古宅习武

    120余名孩子分批走进温州武术博物馆,参加公益武术夏令营活动,感受传统武术魅力。

  • 贵州织普高速夜郎湖特大桥全线贯通

    织普高速全长约52公里,建成后由织金县到普定县的车程可从原来的2.5小时缩短到35分钟,将大幅提高通行效率,进一步推动沿线经济发展。

  • 夏日赏荷正当时

    盛夏时节,河北省滦南县北河公园里荷花竞相绽放,进入最佳观赏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又见”系列首次走出国门 演出场馆全是“中国造”

  • 优势栏目

    国际专家学者齐聚五台山 探讨佛教文化国际化传播

  • 优势栏目

    票房破320亿!八大因素助推2018上半年中国内地影市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