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山东:多方滋养,戏曲青年人才茁壮成长

2018-12-18 08:36:49 中国文化报

  柳琴戏《拾棉花》演出剧照

  经典京剧《铡美案》、传统吕剧《搬窑》、柳琴戏小戏《拾棉花》……日前,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第二届山东戏曲青年名家展演在山东济南举办,6个剧种9名青年演员集结亮相,向观众展示了戏曲舞台上的“青春力量”。

  近年来,山东以增强戏曲院团和各类戏曲创作单位发展活力为目标,通过政策保障、教学引导、名家传艺等举措,扶持戏曲人才尤其是青年后备人才成长,使越来越多的梨园新秀脱颖而出,逐渐成长为戏曲行业的中坚力量。

  为戏曲青年人才“搭台子”

  为给戏曲青年人才“搭台子”,2015年,山东就曾举办“全省艺术新秀优秀作品展演”。自2016年起,针对在省内外崭露头角、在大型剧目中担任主角的优秀青年演员,山东连续评出两届“山东戏曲青年名家”,并举办了“山东戏曲青年名家展演”。“近几年,山东大力扶持戏曲青年人才,除复排一些老戏外,许多新编剧目起用了青年班底,让我们受益匪浅。”在此次展演中饰演《大河开凌》“新雨”一角的彭莉媛说,获评“戏曲青年名家”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激励。

  此外,山东还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设立戏曲名家工作室、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等,为戏曲青年人才成长提供“全链条”式支持。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届山东戏曲名家工作室选聘编剧、表演、作曲领域10位名家,资助老艺术家带徒传艺、指导青年人才创作;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则以完成项(剧)目为目标,组织年龄在45岁以下的编剧、导演、作曲人才进行团队创作,为戏曲后备人才创造实践机会。

  “通过在这些平台学习,我开始尝试剧本创作,把民间传说《双生花》改编为同名吕剧,剧目还入选2017年度山东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彭莉媛介绍,她还有幸得到名家指点,并于今年完成了《泉海谣》《即墨大夫》两部戏的剧本创作。

  探索多种模式形成合力

  在山东,通过建立高层次戏曲人才培养基地、探索校团合作、开展各类培训班及拜师学艺活动等模式,循序开展戏曲青年人才培养扶持工作,逐步形成合力,令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受益。

  11月8日至12月7日,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传承人表演培训班在山东艺术学院举办。培训班着眼于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面向全省基层戏曲剧团和民间戏曲表演团体招收29名学员,通过专业课、理论课、观摩研讨及排练演出相结合的模式,帮助学员提升文艺素养、审美能力和表演水平。“作为从院团成长起来的年轻戏曲人,我在技艺的系统性上还有一定欠缺。通过学习,我在动作规范和吐字、发音技巧方面有了新收获。”参训学员、茂腔演员李阳感慨地说。

  山东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孔祥华介绍,作为高层次戏曲人才培养基地,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下,以现有师资为依托,已连续承办了山东梆子表演高研班、青年戏曲作曲后备人才培训班等活动,注重因人因事施教,为人才成长提供了积极支持。

  除省直文化系统外,在菏泽、临沂、枣庄等地,围绕当地戏曲青年人才发展的长效举措也纷纷实施。

  以菏泽市为例,当地通过剧目传带等形式鼓励戏曲人才发挥作用。近几年,当地连续创排了《南国之春》《草根大师》等一批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剧目,推出了冯霞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与此同时,当地依托山东省菏泽艺术学校开展校团合作,鼓励山东梆子、大平调等剧种的演员与艺校人才“双向交流”。

  调动青年从事戏曲行业的热情

  来自各方的扶持与激励举措为山东戏曲艺术发展带来了内生动力,同时激发了整个戏曲行业的发展潜力。

  对此,作曲家、山东戏曲名家工作室受聘专家高鼎铸深有感触。他介绍,其名下工作室最初选报了两名学员,但鉴于大家参与热情高,他随后又向主管部门申请名额,如今学员增至6名,涉及柳子戏、山东梆子等剧种。“经过学习,这批年轻人完成了柳子戏《惊蝉记》等的唱腔音乐设计,并在多部剧目中担任配器、乐队指挥等职,不断历练、不断成长。”高鼎铸说,更令他欣喜的是,随着技艺的不断提升,青年人从事戏曲行业的热情被充分调动,他们主动找项目、组班子,为戏曲艺术发展带来了许多朝气与活力。

  此次山东戏曲青年名家展演中,枣庄市滕州市柳琴剧团演员马安林与搭档一起,将柳琴戏《拾棉花》中一对农家姐妹对婚姻生活的向往展现得纯真烂漫、平实风趣。台上精彩演绎的背后离不开全团人员的支持。“最近剧团忙着送戏下乡,但为了保障展演效果,团里30多名演职人员现场助阵,让我深受感动。”马安林坦言,对于基层院团的人员来说,参与每一个项目或活动都是学习、锻炼的好机会。

  山东对戏曲青年人才的培养从未止步。据了解,除不断完善各项举措外,山东还将依据剧团、剧种实际,探索“以需定供”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门类的紧缺人才,同时,进一步破除论资排辈等陈旧观念,为青年人才全面发展创造优厚条件。

  本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文/图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周慧敏佛山再唱经典

    周慧敏演唱会近日在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浪漫举行。本次巡演是周慧敏时隔7年之后再次举办大型个唱...

  • 福建咏春拳马耳他受追捧

    近日,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借助部省合作资源,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下...

  • 崭新的气象

    40年革故鼎新,40年春风化雨,改革开放创造了惊艳世界的中国奇迹,也书写出气象万千的文化篇章。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百位外国摄影师定格北京20载变化

  • 优势栏目

    别了,“川剧当代第一小生”

  • 优势栏目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