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作者:欧阳
乘着秋日还没有寒凉,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决定出趟远门,到南城去吃顿饭。
地图APP上研究了一下,正好可以南北穿城而过,有十八九公里。这样的距离坐车当然很近,可想着经年行走在单位和家两点一线的二维空间上,那么久没有窥探自己生活的城市了,何不骑车走一趟——这么着说是远行应该没毛病吧?
越过北四环一路向南,走和平里、小街,然后过长安街,经崇文门,再将天坛留在身后,抵达南四环路边的目的地。
返程计划坐地铁,走出南城的楼宇才想起计划中要看的城市和街道,竟然在脑子里没有什么影像。来时的路途中,不知道什么原因走神了。于是再次骑上了共享单车。
由之,往北的行程在缓行中东探西望。
南城全然不是几十年前存储的郊野模样,宽阔的街道两侧,鳞次栉比的都是新建的高楼大厦,曾经傍晚八点以后人影稀疏,连出租车都招呼不到的地方,如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全然是现代化城市的画卷。
东单现在的人气还旺吗?在长安街路口,东单街口两边一边是翠绿的假山,另一边是绿色繁茂的粉红花树,有若干人在照相留影,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种节日的装扮,会为城市注入盎然生机吗?
继续向北,除了协和医院陌生的新楼外,感觉王府饭店也有些陈旧了。而在街道东面,应该还是低矮的旧城胡同模样。这么说是因为史家胡同以北,一直到北新桥,沿着街道的东边,全都被幕布遮挡着。幕布不高,推测并不是想重构建筑,或可能是要给老房子换身新服装。
东单到东四,沿街流动的人潮虽然没有网络开启之前繁乱,但继续着不变的时尚影像。
再后就是地坛、和平里。这时候我才发现,我行进的这一路,总体来说,长安街北边的房子似乎不及天坛南面的城郭有现代色彩,北二环以外到三环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建的街区已然有点儿“老城”的式样。
平房、四合院,砖混小楼,加上钢筋水泥和钢结构入云楼,不知道城市到底是老,还是年轻。然而一路上街上的行人主力军却依旧充满着年轻的活力,就算建筑老了,新人充斥的城市显然会继续年轻。
然后到了元大都遗址公园,公园里一支月季花孤零零地摇曳着还鲜亮的花朵,不知道它的心情是不是和夏日里最后的一朵玫瑰一样。
一阵风吹过,裹挟了我的汗味后离开了。我回过头看着尘土已久的元大都,看着曾经城市过、荒芜过,如今已是绿植覆盖经年的走廊,试图通过地面上的树枝树叶找寻远去的风,结果一无所获——风消失的无影无踪。
再看“最后的玫瑰”,它就算是开始凋谢也应该不会伤感,来年春天仍旧会带着花儿来。风,也一定会再来——不只是明年,而是任何时段。
骑行暂停的我,站在满目青翠的“元大都”一隅,想到曾经的城市早已经不在了,一时有点恍惚,有点梦幻。
那些在城市游走过,留驻过,在人为世界刻写过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世代,来过了,又消散了,就像风一样飘过城市,像风一样销声匿迹。那些四合院的原初住客,那些钢构宏大建筑的作俑者,在有限的年月里,看上去似有痕,但终究还是会被时光,被风,磨蚀、风化得如尘土一样。
今天我穿城而过,时间扩展数十年,那些拆了然后又新建的人为建构,那些在城市飘过的人,那些如“最后的玫瑰”般的生命,却不断地在我的心中穿越而过……
拂我面带走我汗渍,随时随地、无时无刻的风,在穿过我的世界时,也会让我的心绪,让他人的纯粹精神融进它看似瞬间却恒久的生命里吗?我念想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