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来源:北京晚报
李峥嵘
艺术和园林有着悠久的缘分,无论是近现代西方绘画大师莫奈、毕沙罗、梵高、克利姆特,还是中国的艺术巨匠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人都喜欢描绘他们日常居住、旅行所见的那些美丽花园乃至梦幻中的神秘花园。《艺术家的永恒花园》是一本解读近代艺术史中的园林主题绘画的原创人文通识著作,呈现莫奈、毕沙罗、塞尚、梵高、克利姆特、吴昌硕等37位中外艺术大师笔下的近百座美丽花园,带领读者通过伟大艺术家的视角认知园林和花木之美。
《艺术家的永恒花园》 周文翰 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文翰是著名的艺术和建筑评论家、艺术博物学作家,著有《时光的倒影:艺术史中的伟大园林》《花与树的人文之旅》《中国艺术收藏史》等人文通识图书。
为什么书名是“艺术家的永恒花园”?
周文翰:艺术和园林一直有紧密的关系,古代比如王维、文徵明这样的伟大画家都曾一再描绘园林,近代印象派画家莫奈、毕沙罗,中国的吴昌硕、齐白石,都一再描绘园林或者花木,我觉得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看园林,也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自己喜爱的园林,这些现在都悬挂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或者私人收藏家的家中,其中一些园林尽管已经消失了,可艺术家却留下了它们的样子,如明清很多园林已经毁于战乱,但是仍然有一些画作留下来了,可以说是艺术让它们变得永恒起来了。
另一层面,园林和艺术都是人类欲望的衍生物,它们都是人类为了自己的需求、欲望创作出来的,有实用的作用但是又超越了实用那个层面,投射了人类的很多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的成分,可以说每个艺术家的每件作品都是独特和永恒的,它们固定了那一刻的光影,那一刻的体验。
为什么从印象派开始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周文翰:我觉得印象派艺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重视和那时候旅游热的兴起有关,一方面巴黎这样的大城市的人形成了度假、旅游的习惯,人们渴望离开熟悉的城市、工作和居住环境到乡村、山野、海岛体验自然花木山川之美,另一方面,人们也希望用各种形式记录自己旅行的所见,印象派的作品既满足了记录的需求,同时那种独特的色彩处理、模模糊糊的形象又可以给人发散的想象空间,这和旅行给人的刺激挺像的,所以他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来越受欢迎,到20世纪后期成了艺术市场和大众文化中最受重视的艺术流派。
其实我觉得吴昌硕、齐白石这样的艺术家在20世纪受到中国人重视,也和上海、北京的都市化发展有关系,城市中人普遍渴望用描绘花木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暂时逃逸的空间,这类花木题材的艺术品的流行其实和旅游的功用类似。
中外艺术家对园林的呈现方式有什么差别吗?
周文翰:我曾经比较莫奈和吴昌硕这两位同时代的艺术家,这两个人都对园林有亲近感,莫奈自己打理自己的园林,吴昌硕也曾经修葺浇灌自己家的菜园兼花园“芜园”,他有一幅画得挺随意的《芜园图》就是回忆故乡的这座花园的,他突出呈现了几棵树,其他都是简单勾勒、晕染,这其实和莫奈后期眼睛不好了之后画的那些睡莲的作品给人的印象类似。当然,整体来说,莫奈的画常常是一个整体或者至少是局部的园林景观,它们是一个自然光影下的场景,但是对吴昌硕、齐白石这样的中国画家来说,他们常常是在纸上描绘几根枝条和一些花朵、叶子,它们是从背景中抽离出来的,甚至未必是对现实中某一花木的记录,而是综合了很多个人经验、参考了其他绘画作品中的图像,他们描绘的是自己觉得优美或者适合特定主题——比如祝寿、祝贺商店开业等——的作品,那些枝条、花朵的形态都是画家“设计”的结果,在现实中很难看到那样形色的具体植物。但是,这些画仍然能唤起我们对花木、园林的想象,这是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也一直在思考:吴昌硕、齐白石的画算是具象绘画还是抽象绘画?有时候我觉得他们是比梵高“更抽象”的画家。
另一个显著的不同是,吴昌硕、齐白石的画作上通常有题跋、题诗等,把文学和绘画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宋代以来艺术的一大特点,从而把绘画和更宏大的文学、文化体系相关联,这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很大特点。
看到你书里写到的一些园林比如意大利的莫雷诺花园已经消失了,只有一些残迹,但莫奈描绘它的油画仍然存在。
周文翰:每一座园林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背后都有一段文化、政治、经济因素角力的动人故事。消失的园林也一样,画家的作品让它们在人们的眼中“复活”,被保存在了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家家中,让它们继续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中,这就是人类文明的特点,我们不仅仅活在现在,活在具体的物质中,也活在文字中,活在绘画中,活在想象中。这些文化符号不仅仅是写写画画那么简单,实际上它又会影响到后来人的实际行为,比如莫奈的画作让很多人对园林发生了兴趣,去法国吉维尼参观他的故居,也有人甚至把莫奈的花园设计理念用在自己的园林中,甚至有中国地产商开发的社区直接以莫奈的花园名字为名,这些画作它们和现实彼此交织、强化。从中可以看出一代代人对于园林之美、艺术之美有追求、有渴慕、有想象,人们利用文献记载、图像资料修建各种美好花园,这一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