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来源:北京晚报
▌户力平
1924年,泰戈尔(右三)在北京与林徽因(右二)、徐志摩(右一)等人合影
泰戈尔
清华大学演讲
诗人徐志摩现场翻译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印度著名诗人,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24年,泰戈尔应北京大学之邀来华讲学并访问。4月12日他抵达上海,23日乘火车抵达北京前门车站,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梁漱溟、辜鸿铭等前往车站迎接,遂下榻北京饭店。
4月29日上午泰戈尔参加了北京画界欢迎会,下午赴庄士敦私宅参加聚会。随后与徐志摩等赶赴位于京城西北部的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下榻清华后工字厅。5月1日晚,泰戈尔为清华师生做了演讲,地点在大礼堂,徐志摩担任翻译。泰戈尔凭自己敏捷的才思、真挚的情感,让清华师生大饱耳福。他表示自己到中国“如归故乡,至为愉快……华人审美之观念极深,虽极微细之物,均含有美术,是以多处均感其美。”首次演讲,泰戈尔并没有准备,一气呵成、诗意盎然,带给人强大的精神触动。他在演讲中歌颂美与纯真,呼吁清华同学要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人类的文明正等着一个伟大的圆满,等着她的灵魂的纯美的表现。这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应得在这个方向里尽你们的贡献。”(1924年5月2日《晨报》刊载《泰戈尔昨在清华讲演》)
5月3日晚,清华学校学生会召开全体学生大会,欢迎泰戈尔。当泰戈尔步入大礼堂时,全体同学起立致敬。落座后,首先由学生会干事部主席致开会辞。接着,同学们唱校歌。会上,同学们还表演哑剧、国乐、昆曲等节目。泰戈尔对国乐表现出浓厚兴趣,一曲完毕后,意犹未尽,请同学们再弹奏一曲。
此后的几天时间,泰戈尔又与梁启超、辜鸿铭等学术大师进行了交流,并接受了同学们的采访。同学们不但领略了泰戈尔的诗哲风采,还就很多社会、人生问题,与泰戈尔进行了交流。
在京期间,泰戈尔曾到法源寺观赏丁香,到小汤山感受汤泉沐浴,到故宫游览,在史家胡同拜会各界名流,在开明戏院看梅兰芳的京剧《洛神》。
泰戈尔回国后,于1925年将在华演讲结集出版,名为《在中国的谈话》,其中第三部分“与学生的谈话”主要是他在清华学校的讲演,反映出诗人对美丽的清华园、对热情好客的清华师生深刻的印象。
1933年,萧伯纳在北京与众人合影
萧伯纳
清河机场登机
俯瞰长城壮丽之景色
乔治·伯纳德·萧(George Bernard Shaw),爱尔兰著名戏剧作家,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中国又被称为“萧伯纳”。
1933年2月16日,77岁高龄的萧伯纳乘英国“不列颠皇后号”轮船由香港抵达上海,在沪短暂停留后,于20日晚6时许乘火车抵达北平车站。随后下榻于北京饭店。
2月24日,萧伯纳游览了长城和明十三陵。25日,为了实现在空中游览长城的夙愿,萧伯纳竟然不顾狂风肆虐、高空严寒的气候条件,在位于京北清河镇西北部的清河机场毅然登上一架小飞机,向长城飞去。
民国时期,清河机场曾是我国北方航空中心。1920年秋,民国国务院航空事务处利用地处清河的旧营房把南苑航空学校及其飞机修理厂搬迁于此,修建航空工厂,也称飞机工厂,同时建设清河机场,后被称为“平郊清河飞机场”。据《京北畿甸清河镇》载:清河飞机场其东侧在原预备学堂大楼西侧,西临平绥铁路清河车站,南至于家窑,北至安宁庄西北,东西长830米,南北宽750米。此后许多民国政要都曾在此乘机,1946年,清河飞机场被废弃。
萧伯纳乘坐的是一架双翼飞机,从清河机场起飞后,一路向北而去。当时风力较大,飞机在疾风中颠簸得非常厉害,飞行员劝萧伯纳返回机场,而他却毫无倦意,兴趣盎然。当飞临长城上空时,萧伯纳异常兴奋,他让飞行员在长城上空盘旋了几圈才离去。此时他游兴未尽,请求飞行员向前开去,高临圆明园和明陵之上,继续饱览中华壮景。游览结束时,萧伯纳兴高采烈,在旋梯刚刚放下时,他就一跃而下。当记者问萧伯纳此番空中之行有何感受之时,他轻松一笑地说:“很好,在这古老的山河之中,我仿佛像一个孩子,它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萧伯纳在北京停留数日后离京。后来他谈及这次非常短暂的停留时言道:“我已经爱上了中国……我在那里感觉像回到了家。我属于那里!”
1920年,罗素在中国。前排右起:罗素、勃拉克女士、蒋百里;后排右起:孙伏园、王赓、赵元任、瞿世英
罗素
钟情于北京古建筑
多次到天坛里寻游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20年10月31日,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等之邀,罗素抵达北京,随后入住东城遂安伯胡同2号。
在北京期间,罗素共进行了11次主题讲演,内容涵盖了哲学、宗教学、政治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数理逻辑学及当时中国社会时政问题等诸多领域。
11月18日,罗素来到清华学校,在校长金邦正的陪同下参观了学堂大楼、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以及即将竣工的大礼堂,他对清华园的景致颇为赞誉。
罗素非常喜欢中国古典建筑,在京讲学期间,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如长城、香山等,而游览最多的是天坛。
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高大的祈年殿、宽阔的圜丘坛,幽静的古松柏,令罗素流连忘返。而每次到天坛,他都要带上一本书,在幽静的古柏林中阅读。多年后他在《我的自述》中回忆到:“由于我星期天还得讲课,我们就星期一休假,经常去天坛玩一整天。天坛是我能够看到的最美的建筑。我们往往静静地坐在那里,沐浴着冬天的阳光,心境一片平和。”
罗素还常常去北京的城墙上散步。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夜登古城墙,并让当时为他担任翻译的赵元任陪同。他“在太阳还没有完全落山时就出去转,一直走到月亮高升的半夜。”赵元任在日记中记述到:“没想到一个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英国人,对北京城如此青睐。当他站在古城墙之上时,像个孩子般天真,一切都感到新奇,所提及的许多历史问题,让我无从说起。”
1921年7月7日晚,讲学社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为罗素饯行,梁启超、蒋梦麟等社会名流到场,并请罗素作最后一次讲演,以为临别赠言。罗素感慨道:“北京之行,最为难忘的是古典之美,天坛的高大,使我感到渺小,而古城墙的雄伟,与爱丁堡城堡一样富有魅力。”
圣-琼·佩斯诗选《蓝色恋歌》
圣琼佩斯
隐居京郊管家岭
创作著名长诗《远征》
圣-琼·佩 斯(Saint-John Perse),法国诗人、外交官,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16年,圣-琼·佩斯被法国外交部派驻北京公使馆担任秘书。1920年6月至1921年3月他在北京西北部的一座道观内写出了著名长诗《远征》(即《阿纳巴斯》)。经文史专家考证,这座道观就是位于今天海淀区西北部管家岭的桃峪观。
桃峪观(原称“桃源观”)建在一座海拔250米的山岗上。山岗上用石头垒起一座七八米高的高台,呈长方形,四周围以矮墙构成院落,南北宽约10米,东西长20米,正门东向。圣-琼·佩斯所居住的房屋在寺院中路东侧,为三间带拐角廊子的殿堂,朱漆门窗,椽檩彩画,被当地人称为“外国地”,今已无存。
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描述到:“我从一个小庙宇里给您写信,它位于北京西北部的一个山冈上……在我的脚下,距离一条因流沙淤塞的河道不远处,一个村落正在消亡。”
桃源观所在的管家岭以出产巴旦杏(玉八达)而闻名,巴旦杏是明清两代专供皇帝享用的贡品。圣-琼·佩斯在他的长诗《远征》第一章开头便写道:“没有巴旦杏的土地,被交付给我们的马匹。”
圣-琼·佩斯在桃源观创作《远征》的几年间,正是妙峰山庙会的鼎盛时期。在半个月的庙会期间,香道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香客走累了可以在茶棚里免费歇息。他亲眼目睹了妙峰山庙会的盛况,被浓郁和谐的精神打动,所以在《远征》中描述到:“翌日,那喜度落成的吉朝,满城喧闹……翌日喜庆。”“纪念古树的露天喜庆,为一片潭水而设的公众祭典。”“近山口处的立杆梢头的祝圣的幡旌。”“于三岔口渴饮古铜色大碗水,底印有捐家姓氏的善人。”
1921年,圣-琼·佩斯奉调回国。1924年他的长诗《远征》在《新法兰西评论》上发表。他所居住的房子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有村民居住,至20世纪80年代被一场火烧毁,后来就荒弃了。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有关部门复建了桃源观,修建了圣-琼·佩斯亭,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