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谢敏
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刻是清闲的,半日,或者一日,在家喝茶、看书,或岀门去看戏、访友……
清闲里的人,会将平日的种种不如意,或者种种快意之事放下,远离世事,远离红尘中的人间,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以率真的本来面目,来度过这一刻难得的时光。
某年某月的某日,晚唐时期的一个人,有幸逮着了这恩赐的一日,推开所有的俗务,轻车简从,一个人赏秋去了。这个人,名叫杜牧,对了!就是那个在二十三岁时就已写下《阿房宫赋》的那个杜牧。
北雁南飞。天空很蓝,很高,阳光照下来很软,很暖,空气中能够闻到深秋的味道。心情一好,杜牧便决定随雁而行,率性地跟着北雁一路往南走去。
南面有座山,山上有一条山径弯弯曲曲蜿蜒向上,时陡时缓,逶迤而绵长,将山间的美景一一展开。其实,很多风景,都在路上。杜牧不赶时间,一路慢慢看去,将山中的秋色尽收眼底,眉宇大展。
转过一块突岀的山石,顺着这条山径向上望去,山顶上,白云升腾而起的地方,居然还住有人家,石屋石墙,如仙似道,杜牧看了,很是羡慕!那人家,肯定是终日一尘不染,不像自己,即使再怎样的清闲,也是风尘仆仆里的片刻休憩。山里的世界与山外的世界就是不一样。那里,也或许住的是隐士,一百年前就来了,因此才会如此的仙骨道貌,与平常人家不同,恍如住在天界之上。
白云缭绕,更像这景不似人间才有。再细看白云,白得干净,白得纯粹,山风间,像棉絮,似霓裳,漫步、轻舞,或者高蹈,时而遮住起伏的山峦,时而展露葱茏的松林,整座山,空得能够容纳鸟鸣,静得能听见心跳。
白云,无声无息。时光无声无息。
最美的是枫林,在夕阳的照耀下,晶莹剔透,火红如天边的晚霞,染红山中的层林,如同明练的彩锦,给整座山抹上一层耀眼、柔软的亮色。
这夕阳下的枫林实在是太醉人了,像是深深触动了杜牧。杜牧便停下车来,下车仔细观赏起来。霜后的枫叶,美得与众不同,红得热烈,艳得很有风骨,在夕阳的照耀下,能够看见有热血在澎湃,在汹涌,叫人看了意气奋发。这霜打后的枫叶有此美丽,真的是毫不逊色于二月的鲜花。只是这霜叶自己知不知道它这与众不同的美呢?
谁说叶子的美一定不如花朵?霜打后的枫叶就要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美!杜牧对霜叶观赏得愈久,观察得就愈细微,感悟得也就愈多。一只蝴蝶翩然飞过,杜牧犹如醍醐灌顶,快步回到车上,疾速拿岀纸笔,先写下“山行”两字,然后略略沉思一会,便一气呵成,写下下面这首传诵千古的诗篇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写完最后一个字,杜牧放下笔走下车来,然后对着远山,或有声,或无声,发出辽远的长啸。
诗是一种情怀的抒发,一种心绪的展现,触景生情的诗最为感人。就像在山中赏秋的杜牧,与这山、这秋、这景融为一体,成为一幅最美的画卷。
一千多年前的晚唐时光,那个人的那次赏秋之行,知者几何?但是,那个人,因为那次赏秋之行写下的诗,却叫后来的很多人知道了那次赏秋之行。
那首诗,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诵,使得那次赏秋之行,成为一次著名的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