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吴小西
前阵子,明明眼睛已经好酸好累,我还用手指撑住眉心,强行把眼睛睁开,继续刷手机。在最酸的那天,我有一个触目惊心的发现:手机屏幕使用时间超过8小时。
两年前,我曾提到过一个以视力下降为名义弃用微信的人。不久前我打电话给他,他说又用回微信了,“没办法啊,大家都用”。我加了他的新微信号,很快就被他每天发N条的朋友圈刷屏,也不知道他的视力现在怎么样了……
哎,现代人。不过今天我要说的重点,并不是手机带来的眼睛酸胀问题。一段时间以来,更让我感到焦虑的,其实是手机带来的信息过载问题和情绪动荡问题。
层出不穷的新闻条目,刷不完的热门文章,无孔不入的广告……有那么一些瞬间,我常感觉到自己的眼睛要忙不过来了,大脑要透不过气了,连记忆也发生错乱,不记得在哪儿看到过哪条信息。
我现在最害怕网络上见缝插针的“推荐”页面,推荐我阅读什么新闻、关注什么账号、购买什么商品,这些页面转瞬即逝又变幻莫测。在大街上我还可以无视别人的推销迅速走开,在网络上则是一万个推销员变着花样随时随地连番上阵,简直让人无处可躲。
因为这些苦恼,我最近也思考了一个原来没有细想过的问题。据说社交网络有两种,一种是开放型的,比如微博,一种是封闭型的,比如微信。我意识到自己更喜欢的是后者,可是,这些社交网络如今也越来越有走向开放的趋势了。
我相信有人喜欢在海洋中遨游,有人只喜欢在泳池里呆着。当然,这可能是一个能力的问题,至少对于我,我很难做到上一秒网上冲浪,下一秒心如止水。
是的,上网的用处大了去了,除了可以获取信息,也可以获取情感——同样也可以说,上网可以获取垃圾,并获取空虚。
积极主动地投身社交网站的洪流,曾给我带来闹心的时刻。我在豆瓣小组发帖讨论某一个社会问题,一个网友的评论似有批评的语气,我也不客气地回复了他。最后,他撂下一句骂人的狠话,我正要怼回去,却发现无法回复,因为我被他拉黑了。须知,我本来打算用诙谐戏谑的方式巧妙地化解这一场因为“一言不合”而导致的尴尬局面,我想怼回去的只是两个字:反弹……
像我这种在生活中从不跟朋友吵架、致力于避免任何矛盾冲突的老好人,好不容易借着匿名的马甲在网上打个嘴仗,还没正式开打就先吃了个哑巴亏,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感受犹如吃苍蝇。而这情况已经发生好几回了呢。
不跟陌生人玩了,没个分寸。但换到熟人网络社交的场景,也同样会产生情绪干扰问题。
几个月前,我重新打开了朋友圈。想发点啥,于是先花了一个小时删除、屏蔽了好多人。又花了一个小时选了一堆美照,想秀个恩爱什么的,又怕影响不好,最终作罢。据说让别人看到你的快乐仿佛成了当代最大的快乐,我不服,还是不往这个陷阱里钻好了。
我的朋友琳告诉我,她最近卸载了一款社交软件,因为她关注的几个朋友成天在上面晒自己婚姻如何美满,生活如何幸福,与此同时,单身的她因疫情封闭在家,好几个月都见不到几个人,还要面临论文和毕业的巨大压力,能不发疯就不错了。她说,社交媒体的发明是为了方便大家晒幸福,而这些幸福晒出来却又让旁观者感到自己过得很悲惨,简直就是个悖论。我说,全天候的快乐本就是反人性的,别人看了不生气才怪。
如此种种,常常令我感到信息过载、情绪动荡、众声喧哗。现代人绝无可能与网络割裂,可是我也真的觉得,网络带来的能称得上是必要的东西,似乎也没有那么多。
我想,当我不用一天到晚混迹于网络,在真实的世界里感到内心丰盈又从容的时候,我就比从前更自由了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