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福镇板湖村大夫第巷 王芸摄
南刘家自然村雕花石础 魏小英摄
蚕石村老宅外墙 魏小英摄
蚕石村吴氏家庙 王芸摄
邓埠陈氏宗祠墙上悬挂的祖训 王芸摄
这年春天,我们一次次出发,寻访散落于乡间阡陌中的宗祠。我们在惊讶与叹惜中行进,为那些曾经精美而今残缺的木刻与石雕,为那些曾经高耸而今倾圮的古建筑,为那些我们唯恐消逝的物事,心怀祈愿——从这些由古代延续而来的线索中,或可以看清我们从何而来,为何而在,凭何而行。
报本堂、四勿堂、崇本堂、心远堂、原本堂、训义堂、萃涣堂、彛伦堂……戊戌年仲春,我们行走在南昌县,这片比南昌市区更古老的土地上,寻古访祠,搜谱求源,与它们相遇。
罗氏“报本堂”
据《汉书》记载,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命大将灌婴修筑城池,初具规模,所立南昌县隶属豫章郡,为18县之首。柏林村的罗氏族人却有另一种说法:南昌城的实际修筑者是罗氏先祖罗珠。
“灌婴正在规划筑城之时,奉诏北调。汉惠帝三年,罗珠出任九江郡守,奉命修筑豫章郡治南昌城。”(罗贤访主编《豫章罗氏祖基——柏林》,武汉出版社)罗珠率领当地军民奋战3年,终于“缮完城郭”,城池周围十里许,辟有六门。罗珠便在此安家,自此豫章有了罗姓。《太平寰宇纪》载:“豫章五姓,罗第一。”
延续至今的柏林罗氏,开基之祖为罗瑭,系罗珠的第十三世裔孙,生于东汉建安年间。古时,柏林风光秀美,东面不远是南北走向的岱山,山上绿植如盖,雄溪河如一条玉带依山向北流入赣江。西面越过平野就是赣江,北面是碧波万顷的象湖,南面是陌陌铺展的良田。柏林遍植古柏,一条驿道穿村而过,车马驰奔。村边的染湖(今为银湖)连接象湖,船帆点点。据史书载,柏林最繁华时期在晋至宋朝。当时曾有过三条商贸大街,一条专门经营农产品的米店、豆类和豆制品店、干货店、农具店等,一条专门经营布类和布制品、服饰、珠宝的店铺,一条是餐饮、茶座、小吃、娱乐店铺等,此外还有一个牲口交易市场,集市常年热闹喧腾。商贸大街从清朝开始逐渐衰退,每日集贸改为每月三、六、九日集市,一直延续至今。昔日的三条商贸街道也已经萎缩成一条。
罗氏瑭公在柏林开创基业后,据《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及地方志、宗族族谱记载,柏林被当朝或后来追封为王爵的有4人,位居仆射(丞相)的1人,封侯爵的3人,封公爵的2人,封伯爵的1人,封男爵的2人。从柏林还走出了49位进士,都为族谱所记载。走上仕途的罗氏子孙中,也不乏忠孝节义的典范。
唐元和七年(812年),曾任长安府尹的罗氏后裔罗绍慎首建柏林罗氏大宗祠——“报本堂”。报本之名,有何深意?据《罗氏报本堂记》(宋代光禄寺少卿老翁同邑人钱郎所写),“罗公绍慎建堂曰‘报本’,是谓人生本乎祖考,奉先崇孝者也,故思报本”。
“天下之道二出。处而已出仕于国,则惟致君泽民,为一国之政。处隐于家,则惟敦睦九族,为一家之政。”(宋代程元风著《豫章罗氏家政要略序》)家是社会的细胞,家族构成古代宗法社会的基础,其内部架构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多重功能。家族得以团结紧密、有序发展,有赖于每个家庭的每个成员对共同的规矩准则的遵守。“知善之可慕而必为,不善之可辱而必去,则家政立焉。盖子孙之从欲,如水之趋下,不堤防之不止也。故家政立,而奸邪止者,堤防完也。家政不立,而奸邪肆者,堤防坏也。”《豫章罗氏家政要略序》中的这段文字,阐述了家政于宗族管理的重要性。“为登记善恶,创建祠堂”,在祠堂里供奉和祭拜的都是宗族中有德行、功绩的先辈典范,祠堂也常常是执行家法族规之地,意为在列祖列宗面前,惩戒后世不良之徒。
在柏林罗氏《家训》篇中列有20个条目:“奉先祖,孝父母,睦兄弟,和夫妇,严闺闱,亲宗族,敬师长,信朋友,力耕种,勤诵读,存忠厚,尚勤俭,习礼仪,戒淫恶,戒为非,戒赌博,戒酗酒,戒争讼,戒溺女,戒洋烟。”从敬慕祖上到与亲朋相处,从农作到读书,从品性到言行,都立下了规矩,甚至连戒洋烟也专门用一条目来提醒、告诫族人。凡此种种,若每一族人都谨守,各安其位,各行其是,各尽其责,一个家族即使再庞大,也不必担心难以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