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图书

马伯庸新作《两京十五日》出版

2020-10-14 15:50:00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马伯庸新作《两京十五日》以历史事件串接“运河文化”

  21世纪,从南京到北京,高铁需要3个多小时,飞机需要约2小时。但如果在明朝初期,只有15天时间,如何完成这段旅程?

  马伯庸新近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两京十五日》,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明洪熙元年,当朝太子朱瞻基宝船在南京秦淮河畔被炸沉,天子病危消息传来,一场横跨两京的惊天剧变令太子踏上了疯狂的极速之旅。他必须在15天内跑完两千两百余里路,从南京赶至北京去拯救自己,拯救大明。”

  这是继《长安十二时辰》之后,又一个历史传奇类的故事。近日,马伯庸现身北京西西弗书店,与记者聊了聊创作背后那些事儿。

  40字史料记载“脑补”出70万字历史长篇

  “今夜的金陵城,与往常不太一样。”《长安十二时辰》之后,马伯庸的视野由唐朝的西安转向明代的南京。《两京十五日》分上下两部,近70万字,据称故事灵感仅来源于《明史》中一段仅40字的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这与前作《长安十二时辰》极为相似,史实同样仅来源于五代十国的王仁裕写的《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书中有一句话“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在马伯庸的笔下,骑士张小敬变成了《长安十二时辰》里不良帅张小敬。

  马伯庸总能从浩瀚的史料中,发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巨细无遗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明史》一句40字的记录变成一部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和史实多有据可查。

  马伯庸曾说:“历史上的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内幕。”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他谈到,在历史书写上,一直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比如朱瞻基返京顺利登基,这些真实记载的历史要严格遵循。但很多历史背后的细节没有记载过,就用合理的逻辑推演和想像把它补足。

  马伯庸以写《两京》为例谈到,面对一个朝代,首先要了解它的政治结构、经济制度、文化特点、社会风俗、衣食住行等,比如了解当时的女性社会地位怎样,能不能改嫁等等细节。获得这些资料需要阅读大量经典文献、专业论文研究成果,而创作就是在这些资料里找到空隙,把故事嵌进去,还要做到不违合,不会显得格格不入。

  两线并进 以历史事件串接“运河文化”

  《两京十五日》的另一大特色是用京杭大运河文化贯穿全篇。马伯庸说,想要在十五日返京,当时最快的交通方式是走水路,那必然要经过大运河,所以干脆借着重要历史事件同时讲讲大运河文化。“南京、苏州、济南再到北京,大运河的每一段都有好故事。其中修河的科学原理,历史上围绕修河产生的政治斗争、文化典故等,都很有意思。”

  写运河必然涉及漕运文化,比如《两京十五日》中提到的阁上闸,这个位于泊头(今河北省沧州泊头市)的水闸用于克服天然地势差异搬运南北船只,马伯庸利用这一场景描述,展示了中国古人的智慧:“此时在海落船的船头,远远伸出一根脆直竹竿,竿头是个扇状薄木板,正好对准了那一串鼋头。随着船身上浮,那竹竿便自下至上,让竿头拍过一个个鼋头——这叫作‘问鼋’。这样一来,竹竿拍到哪个鼋头,再减去船身高度,即是船底的深度。通过这个办法,船主能直观地判断船只是否能顺利过坝,并及时通知闸口调整放水量。”

  书中类似这样的细节很多,可以说是另一个角度上“运河百科”。马伯庸笑称“自己数学不好”,所以创作《两京十五日》,遭遇的最大困难就是“计算”。书里涉及漕运的部分,比如怎么修运河,船过坝时候的力学原理等,需要借助数学、物理上的计算表述,这些他只能去请教专家。

  马伯庸觉得,写历史小说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功课就是“实地调查”,“写长安我就去了西安,写两京我就沿着大运河走了一圈,一定要看看现场的风貌,这样写的时候就能准确地捕捉到那种精神所在。”

  不断探索历史小说创作的新意

  这不是马伯庸第一次涉猎明代题材,从上一本书《显微镜下的大明》开始,他就一直在做相关资料的搜集,在他看来,创作《两京十五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马伯庸眼中,明代是联接古今的重要节点,它既有古典中国的余声,又是近代中国的先声。“与唐代不同,明代的平民文化已崛起,经济发展致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各行各业呈现出很多现代性特征,城市开始形成。读者会对其产生亲切感,这也是现代人对明代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原因。”

  与《长安十二时辰》相似,新作结构布局中的时间紧迫感非常强烈。“历史小说要写出新意,就要增加速度感和节奏感。”对创作,马伯庸始终在求新求变,他认为传统历史题材小说和影视剧速度普遍偏慢,而现代人注重时间观念,已习惯在繁忙的日程中精确地计算时间。所以把这种观念通过合理想象放到作品中去,既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张力,又能带给读者新鲜的阅读体验。

  小人物的命运总是马伯庸最关注的,也是他觉得写起来最有意思的。《两京十五日》里的捕快吴定缘,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但他又是故事中最重要的主角之一。在马伯庸看来,想写好一个时代,一定要写好那些最卑微的人,帝王将相都差不多,而平民生活很丰富,各个朝代都不一样,把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写好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就立住了。

  近几年,马伯庸的作品颇受影视业青睐,《古董局中局》系列、《长安十二时辰》改编剧集好评不断。据他透露,《两京十五日》的影视化也已提上日程,谈及对这部作品的期待,马伯庸说:“当时出让改编权之后,我给对方提了一个要求,希望不管是南京、扬州、济南、北京,影视剧能把每个城市不一样的市井风貌表现出来。”

编辑:卢云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