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文汇报记者 许旸
开幕在即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让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上海——这座正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何以成为今天的“大上海”?为什么说“百年中国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大上海》一书,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出品指导的大型纪录片为蓝本,以大量生动故事、文献史料和精准分析,全景式回顾梳理上海开埠以来170多年发展轨迹与巨大成就,探寻“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背后的密码。
《大上海》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联手组织打造,全书图文并茂,通过关键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激动人心的时间节点等串起上海城市建设篇章,八个章节对应同名纪录片的八集内容——《上海的开埠》《中国工业的发轫》《东西汇流》《红色革命的策源地》《生死抗争》《人民的上海》《艰难起飞》《创新品质》。这本“大书”既是了解上海历史发展的简明导读,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堪称“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鲜活读本。
对历史的深情回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履行国家赋予上海的职责和使命。地处中国“江海之汇,南北之中”,上海的成长充满动感和魅力。为什么这座城市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为什么这座城市既有浪漫精致的生活气息,又有制造大飞机、极地破冰船的深厚工业底蕴?为什么国际化生活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这里完美融合?
看过《大上海》,读者会发现,鲜明的城市精神品格,渗透在这座城的日常生活肌理中;读者也会明白,这片土地今天所呈现的开放意识、契约精神、创新品格和工匠精神,都有其历史根源,从而理解新时代“大上海”应该有什么样的大担当、大作为。
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金融业深层次改革、浦东开发开放与上海自贸区的建立,还是浦江两岸的规划重塑等重要历史情节,无不展示了上海城市建设者们重学习和重创新的宝贵精神品质。上海今日的成就,正是各行各业劳动者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一点点换来的。“大上海”之“大”在于其“以小见大”,直接关系着、集中代表了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前途命运。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作为国家发展的一张“王牌”,以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以敢闯敢试的精神立时代之潮头,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和蓬勃生命力。
因此,《大上海》是献给上海的,更是献给新时代中国的。它不仅给全国读者提供了解和理解上海的窗口,更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着眼点,希望给中国未来的城市建设者以深刻启迪。书中谈及进博会时,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指出:“(进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发出进一步开放的信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过去大家都说中国是全球的工厂,Made in China,这件事情持续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到世界各地都能看到来自中国制造的商品。但是现在我们承诺,我们不仅仅是全球的一个制造中心,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孕育无数机遇的这片市场热土,正敞开怀抱迎接更多八方宾客。
值得一提的是,《大上海》一书并非纪录片脚本的简单付梓,而是在纪录片文本基础上的再创作,与纪录片相互参照、互为补充。自去年9月播出以来,这部百科全书式纪录片深受观众青睐和专家赞许,频上热搜、反响强烈,在我国纪录片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大上海》一方面整体保留了纪录片文本的篇章结构和内容布局,以及人物故事的历史叙事和语言表达;另一方面又完全按照独立成书的完整性、系统性、可读性和历史著述的学术性、规范性、严谨性,进行了较大幅度改写,配上200余幅珍贵档案图片、视频资料等,多视角立体化反映上海沧桑巨变,通过纵向对比直观展现上海发展成果。全书还精选20余个纪录片片段,读者可扫码观看。
《大上海》一书在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