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来源:齐鲁晚报
□李北山
2010年,大儿子李乐天6岁的时候,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一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吸引。从此以后,他经常在这幅画中寻找有趣的事物,他先是在城市中找到骆驼、牛、马、驴、猪、鸟等各种动物,之后又寻找小孩、男女各色人等,又观察城市中的房屋、城门、桥梁、车船,后来,他开始寻找各种场景中的故事——
“北山中国故事·神秘美术馆”系列李北山 著青岛出版社
“爸爸,这个人是做什么的?”
“他是一个耍猴的人,你看,他的手里牵着一根锁链,应该拴着一只猴子,就蹲在他的肩上。”
“猴子呢?”
“可能时间太久了,这只猴子已经被磨损得看不清了。”
“也可能它跑掉了。它要自由。”那时候,李乐天刚刚认识“自由”这个词,对这个词的第一次得心应手的运用,使他颇为自负。
从那时候起,从这个自由的精灵开始,乐天就开启了他的探险之旅。
这本书的初稿是伴随着我的另一本书——《宣纸上的中国》而诞生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艺术所呈现的美,所展现的精神,所蕴含的历史,都让我们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但更加激动人心的,是艺术所带给我们的美妙想象。我在很多个黑夜中,都被那些神奇的想象激动地辗转反侧,于是,我就起身写作。我想,我可以为我的孩子,为所有的孩子写一套关于艺术的有趣的书。这就是“神秘美术馆”系列。
2015年的春天,小儿子李乐施降生的时候,我完成了初稿。之后,这份初稿就一直沉睡在我的电脑中。直到三年后,童书出版人刘蕾女士将它唤醒。2018年夏天,根据她的要求,重写了这部书稿。这本书的责任编辑翟宁宁女士在拿到完稿后很惊讶,她说从未见过一部少儿奇幻小说中有如此多的注释和索引——之所以如此,我是希望指出所有想象的出发点,并且确保幻想的合理性,即不能违背历史文化中的知识和常识。我在大学里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史课程,我一直希望能够让不同年龄的人认识中国的文化,理解中国的文化,热爱中国的文化。这需要我们学会讲述中国故事。2010年李乐天看到的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一种新的文化创造和艺术传播,这本书也在努力探索一种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杜绝胡编乱造,这是我在围绕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时的最重要原则之一,因此之故,才有了那么多的注释和索引——翟宁宁有着高明的编辑技巧,后来,她把其中一部分化为了知识链接。
让孩子觉得有趣,热爱艺术,学会欣赏,这远比上一个美术培训班更加重要。这是你所读到的这本书的目的。我们总是急于给孩子更多知识,艺术却无法提供一种明确的知识的边界,它让人体味,感悟,沉思默想。艺术提供给我们一种更重要的东西,情感。我试图用时间的砖块建造一座艺术的迷宫,让他们在有趣的游戏中、刺激的历险中、悬疑的故事中,感知中国之美。
2019年春节期间,我驾车带14岁的李乐天和4岁的李乐施去开封旅行。李乐施对陌生的城市充满好奇。在路上,我告诉他,在那里我们会看到1000年前的城市(清明上河园),那是根据一幅叫作《清明上河图》的画而建造的。
乐施一直试图抢夺在和哥哥对话中的话语权。他激动又炫耀地冲乐天喊:“哥哥,哥哥,我们要去的地方有一幅画,它可好看了,它叫、它叫、叫……”乐施忽然忘了叫什么,这让他挑战的勇气大打折扣,赶紧向我求助,“爸爸,那幅画叫什么来着?”
“《清明上河图》。”
“哥哥,哥哥,那里有《清明上河图》。”
“我早就看过了——很多年前就看过了。”乐天在和弟弟的对话中喜欢用“很多年前”这样的字眼,以表明他的无可撼动的先天优势。
这让乐施感到气馁,“那时候有我吗?”
“没有!”
“那我在妈妈肚子里?”乐施很不甘心。
“没有!妈妈肚子里也没有你!”
“那我在哪里?”这个艰深的问题把他急哭了。
这时候,艺术已经将一个孩子和历史联结在一起。从此他将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生命的养分。乐施哭着哭着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等他醒来,我们已经身处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中,他立刻被其中的各种民俗演出吸引。李乐天则不以为然,他更期待的,是到龙亭去,真正让他激动不已的,是《清明上河图》向他展现的1000年前那座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的喧嚣,被永远地掩埋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之中。开封地下城的传说带给他巨大的想象空间。是的,艺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联通现实与想象,让我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自由穿行。